您好!请注册

找到50条结果

  • 1型糖尿病(T1DM)一种多基因遗传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已发现了几十种与之相关的基因。其中,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Complex)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约构成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的50%。 在特定条件下,携带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个体,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诱发了针对胰腺beta 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腺beta细胞逐渐被破坏。当beta细胞被破坏至90%以上时、病人就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 1型糖尿病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一旦确诊,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桑艳梅 主任医师 2016-09-16 18:05:28
  • 糖尿病常见的分1和2。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研究表明,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阶段发病,发病机制可能是胰腺β细胞被破坏,失去了它的功能,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外周组织无法合理利用葡萄糖,从而出现高血糖,由此引发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2型糖尿病常在成人阶段发病,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或者分泌不足,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2型糖尿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
    于莹 主治医师 2023-07-12 10:20:17
  • 对于浑身皮肤白斑较多的成人白癜风患者,在病情评估和治疗前,需要排除有没有合并其它疾病,如1型糖尿病、贫血、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Addison病等。对于合并的自身免疫病,需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赵玉磊 副主任医师 2021-09-25 16:39:56
  • 新生儿糖尿病(NDM)是指出生后六个月之内出现的糖尿病,属于糖尿病的特殊类型。是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迄今已发现了十几种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ABCC8、KCNJ11、GCK等。其遗传发病机制与儿童1型糖尿病迥然不同。 其发病率极低,在活产新生儿中,其发病率约为三十万至五十万分之一。由于对本的认识不足,临床往往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 根据是否能够自发缓解,NDM可分为两大类:部分患儿可在1岁半之前自行缓解,称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NDM)。多数患儿新生儿糖尿病将持续终生,称为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NDM)。 ABCC8、KCNJ11
    桑艳梅 主任医师 2016-09-20 18:02:39
  • 损害时,就出现糖尿病。剩下10%的胰岛β细胞,会在以后的两三年内也被破坏殆尽。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甚至体内胰岛素产生过多(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一般是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  主要诱因包括饮食不当、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等)。  2友治疗除了注意健康饮食和运动,可以用各种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也有少数控制好的,没用药或胰岛素。只是注意好饮食和运动。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代谢异常,发生率为1%~5%。妊娠期糖尿病比较容易控制,只要严格执行医生指导的饮食计划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健康号 2022-04-15 19:28:48
  •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打针,需要打针的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比较高的情况下,必要时考虑注射胰岛素。另外,如果患者合并了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考虑注射胰岛素;或者出现药物的代谢障碍,选择胰岛素。
    赵欢欢 住院医师 2023-09-25 17:07:47
  • 打胰岛素一般并不是比吃药好,需要根据疾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式治疗。如果患有的是1型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特别差,通过口服药物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则可以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出现胰岛素分泌值绝对减少的情况,症状不是很严重,则可以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
    赵欢欢 住院医师 2023-09-04 15:36:52
  • 625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息肉144例,占23%。其中: 1型糖尿病患者132例,胆囊息肉9例,占6.8%; 2型糖尿病患者493例,胆囊息肉135例,占27% ; 健康体检者625例,其中胆囊息肉36例,占5.8%。 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和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与健康人无差别。 2、可能发生的机制有以下几点: (1)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存在着高胆固醇血症,脂质代谢异常,而血中的胆固醇升高将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胆囊黏膜从胆汁/血中摄取过多的胆固醇,导致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卵磷酯之间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3:14
  • 一方面,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表明,糖尿病人的寿命比正常人更短,同年龄段的死亡率更高;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声音说,糖尿病不影响寿命长度,只要控制得当,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像大家都熟悉的:宋美龄108岁,龄68年;张学良年龄101岁,龄60年;陈立夫103岁,龄50多年。      糖尿病长寿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是1型糖尿病的病友也一样可以长寿。      200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报道了一对兄弟,他们都是1型糖尿病人,2007年时哥哥90岁,弟弟86岁,2个人的糖尿病病史加在一起长达154年。      他们为什么能够得了糖尿病还能长寿呢?几乎都有以下七大特征。 一、血糖
    俞一飞 主治医师 2022-07-28 11:36:02
  • 相近。常见(≥10%)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包括:发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体重增加、瘙痒症、白细胞计数降低、上呼吸道感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皮疹、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咳嗽、疲乏和血胆红素升高。免疫治疗特异性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肺炎、腹泻及结肠炎、肝炎、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亢进和其他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高血糖症及1型糖尿病)、肾炎、胰腺炎、心肌炎和皮肤不良反应等。相对于靶向治疗,更少比例的免疫治疗患者因不耐受需要停药。虽然比例更低,但严重副作用者比例相近,需要关注。最最最重要的一点,除了需要掌握好用药指征,就是啥时候该用药,药物的禁忌症(不能用药的情况)更需要熟悉,不然会
    孙平 副主任医师 2024-06-14 07:50:07
1 2 3 4 5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