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找到28条结果

  • 说起结直肠息肉,这可是个需要我们关注的话题!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什么是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肠腔内黏膜表面长出的隆起病变,它们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两个部位。这些息肉有的单独出现,有的则成群结队,真是“热闹非凡”!不过,别担心,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结直肠息肉的类型结直肠息肉其实有很多种类,比如:01炎息肉:这种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引起,当炎症消退后,它们可能会自行消失!02腺瘤息肉:这种息肉就不会那么“听话”了,它们可能会逐渐变大,甚至有可能变成恶性肿瘤。所以,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关注和处理!03增生息肉:又称化生息肉,它们大多分布在远侧结肠,一般
    傅传刚 主任医师 2024-08-08 15:26:19
  • ,或者在下一次的复查(通常一年后),在肠镜下摘除。这个肠镜下的治疗,通常没有大的不适。 直肠息肉形成的原因很多,例如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疾病继发或者遗传影响。随着目前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肉食增多,高脂肪膳食会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而肠道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其次,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再次,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患者,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此外,而息肉的形成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而根据您的病情来看,可能和
    王振宜 主任医师 2014-11-07 22:36:27
  •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结直肠息肉的规范化诊疗 根据大小分类 微小息肉:直径5 mm; 小息肉:5 mm≤直径10 mm; 大息肉:10 mm≤直径20 mm; 巨大息肉:直径≥20 mm。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4-07-20 15:43:26
  • (通常一年后),在肠镜下摘除。这个肠镜下的治疗,通常没有大的不适。直肠息肉形成的原因很多,例如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疾病继发或者遗传影响。随着目前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肉食增多,高脂肪膳食会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而肠道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其次,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再次,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患者,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此外,而息肉的形成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而根据您的病情来看,可能和便秘有一定的关系。息肉长期不治疗,后果就是有可能使
    王振宜 主任医师 2018-07-24 22:25:56
  • 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成为大肠癌的癌前疾病。 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样息肉(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等等类型。 结直肠息肉分类: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多分布在远侧大肠,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基本不发生恶变。部分可以自行消失。 这可以解释临床上有人曾经做肠镜发现息肉,但是半年或者一年后复查,却消失了。 2、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肿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很少发生在儿童,男性略多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0-04-16 08:10:31
  •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结直肠息肉的规范化诊疗 结肠息肉内镜随访复查间期是基于腺瘤数量、最大息肉尺寸和切除病变后组织病理学表现而定。 对于5 mm的小腺瘤息肉的管理,目前仍无统一意见。 1.传统腺瘤的随访推荐: 1~2个直径10 mm的传统腺瘤的患者,推荐7~10年随访复查; 3~4个10 mm的普通腺瘤,推荐监测区间为3~5年,并非严格的3年。 5~10个10 mm的腺瘤或高危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绒毛成分),仍然随访为3年内。 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目前推荐每年均需随访。 对于大息肉的分片切除具有残留和复发的风险,因此推荐6个月内进行随访。 2.锯齿状病变的随访
    张振国 住院医师 2024-08-07 09:45:03
  • 患癌的生活更是不易患癌再加遭遇当下疫情更是让看病、求医之路雪上加霜在疫情面前患者迫切需要的手术治疗一次次延缓心里开始没了底:“还要等多久?”“病情会不会一天天加重?”“转移了怎么办?”焦虑不仅不利于病情缓解反而会刺激病情3月初,傅教授门诊来了一位40岁女性,化名(安**),询问病史后了解,2月份,安**在外院体检肠镜发现距肛缘2cm有一枚大小约2.5×3.0cm息肉样隆起,内镜下ESD术切除后,病理回报:中分化腺癌。赶紧请医生看报告,医生告知需追加手术,肿瘤位置很低肛门肯定保不住,“什么……?要切除肛门?”医生尽量放平语气陈述事实,但这句话还是犹如晴天霹雳,本以为摘掉息肉就没事的
    傅传刚 主任医师 2022-08-08 10:20:06
  • 息肉就没事的安**此刻真的吓蒙了…… 一定可以改变的,冷静下来后安**四处打听寻找肠癌专家。终于在网上搜索到上海市东方医院的BG专家傅传刚教授,为千千万万走投无路的患友保住了GM。安**一刻也不敢耽搁,赶紧前往傅教授门诊,傅教授直肠指诊发现齿状线上约1cm处左侧可触及2×3cm疤痕样创面。安**带着哭腔说道:“教授您这里是我唯一的希望了,我还年轻......”。傅教授习惯性地用手托了一下眼镜:“你这个BG应当没有问题,手术我们会尽力,但也要做好保不住的准备。” 傅教授威严的形象和严谨的话语让安**吃了定心丸,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安**的难题接踵而至,当时正值上海疫情,安**出门就医途中就被通知
    傅传刚 主任医师 2022-07-20 09:44:33
  •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与胃癌有强烈相关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因子。 H.pylori感染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包括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 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H.pylori感染可能与结直肠息肉/腺瘤以及CRC的发生发展有关。然而,H.pylori感染与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关系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2024年7月在《CancerEpidemiology》杂志正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腺瘤的相关性: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文章。该研究旨在评估H.pylori感染与结
    王广勇 健康号 2024-10-30 20:10:20
  • 腺瘤性肠息肉与胆囊切除的关系:本研究中,将所纳入349例患者分为胆囊切除组(N=75)和无胆囊切除组(N=274),胆囊切除者结直肠息肉发生危险性与无胆囊切除者相比,胆囊切除组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危险性显著高于无胆囊切除组(46.67%vs29.2%P=0.00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胆囊切除患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率增高。进一步分析11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将其分为无胆囊切除息肉组(N=80)和胆囊切除息肉组(N=35),分别比较两组肠息肉病理类型、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其中胆囊切除合并腺瘤样息肉者30例,无胆囊切除合并腺瘤样息肉者54例,胆囊切除后腺瘤样息肉发生率增高(85.7
    赵刚 主任医师 2021-09-12 10:00:54
1 2 3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