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V病毒(一种接触传染性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较易发生(12到40岁)。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临床表现
乏力、虚弱、咽喉痛、发热、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头痛、皮疹、没有食欲、脾脏变软、发肿、盗汗(即夜里出汗)。
这种病毒感染通常有4-8周的潜伏期 (即接触病毒后 4-8 周才发病),然而在年龄小的儿童中潜伏期要短些。发热、咽喉痛等症状通常在2周左右会减轻,但是乏力、淋巴结增大、以及脾脏肿大可能持续几周或更长时间。
这种病毒感染通常有4-8周的潜伏期 (即接触病毒后 4-8 周才发病),然而在年龄小的儿童中潜伏期要短些。发热、咽喉痛等症状通常在2周左右会减轻,但是乏力、淋巴结增大、以及脾脏肿大可能持续几周或更长时间。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 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发病1周后,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高者可达60×109/L。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占60%以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或其他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详细]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单核细胞增多症2.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详细]
治疗
单核细胞增多症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抗生素不能治疗像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样的病毒感染。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和摄入足够的液体。有时医生也使用药物来治疗一些相关的症状或继发性感染,但不能治疗单核细胞增多症本身。药物治疗治疗继发感染:患上单核细胞增多症后,你可能还会出现链球菌的感染,以及鼻窦感染或扁桃体感染。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需要抗生素来治疗这些继发性的细菌感染。药物治疗后出现的皮疹:某些患有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人在服用青霉素、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后可能发生皮疹,但这不意味这他们对抗生素过敏。如果需要,医生可以换用其它抗生素来代替。糖皮质激素:为了减轻一些症状,如严重的咽喉或扁桃体肿胀,...[详细]
预防
由于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如果你被感染后,为了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避免亲吻他人、以及避免与他人共用食物、盘子、杯子和炊具等,直到不再发烧后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EB病毒感染后可持续在唾液中存在数月之久。目前还没有预防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
EB病毒感染后可持续在唾液中存在数月之久。目前还没有预防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