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retinal periphlebitis)于1882年首次由Eales描述,故又称Eales病。由于常发生在青年,并有反复玻璃体出血的特征,故又称青年复发性玻璃体出血。
病因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病因多种多样。20世纪初期Axenfeld和Stock认为本病可能与结核有关,至1935年Gilbert称,在病变静脉旁发现了结核杆菌。有的人发现视网膜血管周围有肉芽肿性病变。目前结核感染为常见原因已被多数学者所承认。虽然大多数患者有结核感染病史,但常无活动结核病,仅在肺部或纵隔,或身体其他部位有陈旧结核病灶。故对本病患者,应详细了解有无结核病史,或与结核患者长期接触的历史,这种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常为阳性。可疑者应作胸部X线检查以除外肺结核,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ize chian reaction,PCR)试验呈结核阳性(Gupta)。除结核病病因外,有人认为与Buer...[详细]
发病机制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病机制,除少数是结核杆菌由血源或局部蔓延直接侵袭外,就绝大多数而言,则为由结核菌毒素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①急性期:受害静脉壁及其周围组织有多形核细胞浸润;②慢性和晚期:则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类上皮细胞、偶有巨细胞浸润,可形成结节压迫管腔,炎性细胞也可侵犯管腔,使其部分变窄或全部阻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突入管腔,血管壁玻璃样变增厚,管腔因而更加变窄,最后完全阻塞。血管壁被破坏,完全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文献上病理报道多来自本病晚期的眼球标本;继发改变有视网膜脱离、虹膜周边前粘连、虹膜上纤维血管膜形成等。
临床表现
早期由于病变在周边部、一般不影响视力,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出血进入玻璃体时始来就诊。如出血不多,病人发现眼前有黑色点状或丝状飘浮物,视力正常或轻度下降;如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可突然发现视力严重下降、仅见手动或仅有光感。眼底检查:早期视网膜周边部小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规则,可扭曲呈螺旋形或环形,有的静脉旁有白鞘,偶尔小动脉也受累。受累血管附近的视网膜水肿,且有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火焰状或点片状出血。静脉旁有白色片状渗出,或遮盖在静脉表面。随病情进展,病变可波及视网膜各象限周边部的小静脉,每支静脉及其附近均有相同病变,并渐向后部发展、波及更大的静脉。如同时合并有脉络膜炎,则在病变附近...[详细]
并发症
有的病人反复玻璃体出血、长时间不能吸收,导致新生血管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晚期还可出现虹膜红变、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等。
实验室检查
可以进行抗“O”、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血象及大小便常规检查,必要时行结核菌素试验,以明确病因,增导治疗。
其他辅助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受累静脉多表现曲张,亦有不规则变细,管壁有荧光素渗漏和组织染色;还可见微血管瘤与毛细血管扩张及其渗漏。所有患者眼底周边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在病之晚期,视网膜周边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边缘可见微血管瘤、动静脉短路和新生血管。在造影过程中有极明显的渗漏。个别病例,还可见较大分支静脉呈现血管瘤样扩张。黄斑受累者可出现黄斑点斑状渗漏,长期黄斑水肿可有花瓣状荧光素积存(图1,2,3)。 2.胸部透视或摄片等可以确认有无结核或类肉瘤病,皮肤、口腔、耳鼻喉检查有无脓毒性病灶或浅表溃疡。...[详细]
诊断
本病大多双眼受累,但两侧病情严重程度及复发频率并不一致。在一眼有玻璃体大量积血而眼底不能检查时,不管另眼有无症状均应充分扩瞳后检查眼底。如在周边部见到1处或数处静脉小分支充盈迂曲;附近有出血及或渗出病灶,静脉管壁白鞘或混浊,即可作为本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治疗
1.一般治疗 突然大量玻璃体出血患者应卧床休息,包扎双眼或戴针孔眼镜限制眼球活动,半坐位让血液沉于玻璃体下部。同时口服凉血止血中药如云南白药、三七片等。陈旧玻璃体出血可肌内注射碘制剂,或作离子透入以促进出血吸收。 2.病因治疗 增强全身抵抗力和抗结核治疗。无论是否发现活动或陈旧结核病灶,可试用一段时间的抗结核治疗,注射链霉素或口眼异烟肼,或对氨水杨酸钠(对氨柳酸钠)3~6个月。也可行结核菌素脱敏疗法,以减轻复发程度,但有活动性肺结核者禁用。其他部位如耳、牙、鼻窦等有病灶者应当去除。 3.皮质激素 疗效不能确定,全身应用或眼部注射均可试行。 4.光凝治疗...[详细]
预后
本病视力的预后,取决于黄斑是否受害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否发生。玻璃体积血多,或复发频繁者,一般预后较差。但只要黄斑未受损害,在积血吸收及病变静止期间,视力可恢复至原有水平或接近原有水平;反之,黄斑被累及者,即使出血甚少,或仅第1次发病,视力也有永久性损害的可能。玻璃体大量积血,特别是反复发作后的玻璃体积血,常不易消失,终因机化而形成玻璃体增生膜;严重者可因增生膜收缩而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