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时,皮肤首当其冲。皮肤受射线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统称为皮肤放射损伤。在战时核爆炸(特别是产生严重放射性沾染时)与平时核事故中,皮肤放射损伤是较多发生的损伤之一。它可单独发生,或常合并有全身放射病。
病因
放射性烧伤是因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一种特殊原因烧伤。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除了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高温、光辐射外,核辐射损伤(电离放射和放射性沾染)也是致伤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核辐射伤主要是由γ射线和中子所引起的全身性效应,同时引起局部皮肤严重放射性损伤的伤员存活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0Gy(1000rad)以上者,于照射后2天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全身照射剂量在4.5~10Gy(450~1000rad)一般于照射后10~14天死于胃肠道及全身出血;剂量在2~4.5Gy(200~450rad)者,单纯全身照射的损伤有救治存活的可能,但有严重的白细胞减低和免疫功能下降,如...[详细]
发病机制
放射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变化: 1.电离辐射对生物组织的影响 不论因何种原因引起的皮肤放射性损伤,都是由电离辐射作用所引起的。这一作用过程,开始为初始化的理化变化,按反应时间的先后包括有物理、物理化学和化学的3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发生辐射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和电离、自由基的产生和化学键的断裂等。这些作用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损伤,使细胞、组织内的蛋白质、氨基酸、DNA及RNA的碱基破坏和脱落,单链或双链断裂,分子中及分子间发生交联,肽键或其骨架断裂,破坏了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如牛血清白蛋白经电离放射照射后,沉降常数、黏度、析光指数和导电性能均起了变化。很多酶经照射后就发生变性...[详细]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1)急性放射性损伤:由1次大剂量或短期内(1~2周)反复多次照射所致。典型的可以分成4个阶段: ①初期反应期:受照射当时局部无任何不适感,但照射后1~2天内,局部皮肤出现有红斑,并有痒、麻木或灼热感。如果全身照射剂量大,可能出现全身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此类局部和全身反应持数小时或数天后症状就消退,进入假愈期。 ②假愈期:在这个阶段,局部和全身症状消失,红斑消退,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这期的长短与照射的剂量有关,剂量大,假愈期短,剂量小的一般为两周左右。剂量大的缩短到3~5天,甚至从初期反应期直接进入极期。 ③极期(...[详细]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是否与放射源有接触史或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历史,同时了解接触到何种放射源或何种射线。因为不同的射线对皮肤的反应不全相同,若是相同的剂量,则穿透性弱的β线和软X线对皮肤的损伤,要比穿透性强的γ线和硬X线重。关于照射剂量问题,确切的计算、估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是因为放射事故所引起的,无法测定在现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如果是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可以查看放射治疗的记录,但如果因操作失误等原因,就查不出来了。剂量的估计也可依据局部持续的症状来推算,当皮肤照射剂量为5Gy(500rad)时可以引起脱毛,6~7Gy(600~700rad)出现红斑,10Gy(1000rad)可产生水泡,15Gy(15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