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腭部的形成始于胚胎第47天,两侧腭突从前向后发生融合,在胚胎54天左右完成。所以腭裂的表现形式轻者仅有悬雍垂裂和软腭裂,重者则软硬腭均有裂开。悬雍垂裂与软腭裂称作不完全性腭裂,在硬腭部分,以鼻中隔作为中线标志,左侧腭突未与鼻中隔相融合者,称为左侧完全性腭裂;反之,称为右侧完全性腭裂;发生在鼻中隔两侧的称双侧腭裂。不完全性腭裂因多表现为两侧腭突未能在鼻中隔后方融合,故一般无左右之分。 正常硬腭的上方与鼻中隔软骨的前份和犁骨的后份相融合,后外侧方与蝶骨的翼内板、翼钩紧相连。腭裂患者的骨和软组织都较正常人发育不足。其原因,一是可能在腭突形成融合过程中,由于腭突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使得腭突...[详细]
病因
1.遗传因素 关于唇腭裂的病因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①认为唇腭裂患者的多个基因均具有遗传倾向性,当多个基因的效果叠加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唇腭裂;②认为个体都存在发生唇腭裂的阈值,阈值的大小受多个基因与环境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③认为唇腭裂的发生受单个主要基因控制。目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理论仍是多基因与环境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阈值学说。 图2显示的是个体敏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普通人群中诱发唇腭裂的理论分布。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每一个体对发生唇腭裂的敏感性的大小。如果个体的易感性,超过了某一阈值界限,将会发生唇腭裂,图中的阴影部分即是这一阈值的范围。从整个人群来讲,个体能落入阴...[详细]
发病机制
腭裂系先天性发育畸形,它的形成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因素干扰,影响腭部的正常发育而造成的。腭部的正常发育在胚胎发育至第7周,球状突和上颌突在口外发展形成鼻部上唇时,亦向口内发展,球状突在口内由前向后生长,称前腭突,形成前颌骨和鼻中隔。上颌突在口内,先垂直方向生长,形成左右各一腭突,称侧腭突。胚胎发育至第8周以后,两侧的侧腭突由垂直向改变为水平向生长,先在中线与前颌骨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牙槽嵴。以后又在中线上方与鼻中隔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硬腭,口腔与鼻腔完全分开。胚胎第12周时,两侧的侧腭突在中线融合,形成完整的软腭,口咽腔与鼻咽腔完全分开。 因此,胚胎在7~12周发育过程中,因...[详细]
临床表现
1.腭部的解剖生理特点 腭部在解剖学上分为硬腭和软腭;硬腭的主要结构为骨骼,位于前部,界于鼻腔和口腔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将鼻腔与口腔分隔,避免食物进入鼻腔和鼻腔分泌物注入口腔,借以保持口、鼻腔的清洁卫生。软腭及其活动是发音和语言、吞咽等功能的重要解剖结构,主要由咽腭肌、舌腭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腭垂肌(悬雍垂肌)等5对肌组成,并且与分布于咽侧壁及咽后壁的咽上缩肌的肌纤维相连,形成一完整的肌环(图5)。 当发音时,软腭由松弛状态变成紧张和抬高状态,软腭的中、后1/3部分向咽后壁、咽侧壁靠拢;再由咽上缩肌活动配合,使口腔与鼻腔的通道部分或全部暂时隔绝,形成“腭咽闭合”。正常发音...[详细]
并发症
腭裂患者无法形成“腭咽闭合”,口鼻腔相通,同时也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吸吮、语音、听力等多种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术前血常规检查及心肺功能检查。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即可确诊。腭裂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少数情况下:对一些非典型性病例应予注意。如黏膜下裂(隐裂),软腭未见到裂开,仔细观察可见到软腭正中线黏膜呈浅蓝色,扪诊时可触及软腭中线肌层中断的凹陷区。有条件者可行纤维鼻咽内镜检测腭咽闭合是否完全。
治疗
1.腭裂的治疗原则 腭裂的治疗原则是应采取综合序列治疗(systematic treatment)来恢复腭部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重建良好腭咽闭合和获得正常语音;对面中部有塌陷畸形、牙列不齐和咬合紊乱者也应予以纠正;以改善他们的面容和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对有鼻耳疾患的患者应及时治疗,以防听力障碍。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更不应忽视对他们进行精神心理治疗,从而使腭裂患者达到身心健康。为此,治疗方法除外科手术以外,还需采用一些非手术治疗,如正畸治疗、缺牙修复、语音训练以及心理治疗等。由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治疗组(team),共同会诊、讨论,对患者制订治疗计划,系统地按计划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