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底为一半月形解剖区,位于下颌骨体内侧,并与舌腹、舌系带毗邻。与舌侧下牙龈的分界线为颌舌沟,中线前端有舌系带将口底分隔为左右二区;后界至舌腭弓,第三磨牙处为止。一般在两侧前磨牙以前称为前口底;在其后称为后口底。前口底黏膜有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肉阜,口底深部有舌下腺及颌下腺。口底癌(carcinoma of the floor of mouth)系指发生于口底黏膜的鳞癌,应与舌下腺起源的涎腺癌相区别,后者应称为舌下腺癌。
病因
口底癌的病因亦与烟酒有关。在南亚国家,有咀嚼槟榔、烟叶等习惯者,被认为容易发生口底癌,但我国民众有此习惯者不多。口底白斑和舌腹白斑一样,较易发生恶变。
发病机制
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或戴着不合适的义齿等都会使口腔黏膜反复损伤、充血、增生,口腔黏膜细胞的反复损伤、增生,使细胞核的代谢逐渐增加,整个细胞增殖周期中的G1期细胞不断进入S期(DNA合成期),促使S期细胞数增加。经过几年、几十年(口腔组织损伤达到百万次,甚至更多),最终出现DNA含量异常增高,产生染色体异常、细胞多核,反复口腔组织损伤还使细胞质的成分丢失或严重抑制细胞质的生长,细胞质无法生长成熟,引起细胞幼稚,产生癌症。在分子水平上,这些损伤使组织细胞内DNA上的基因反复断裂、重组(重新组合之意),导致基因突变,形成口腔癌症。因此,口腔癌高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尤其是吸烟者。
临床表现
口底癌以发生在舌系带两侧的前口底最为常见。局部可出现溃疡或肿块。由于口底区域不大,极易侵犯舌系带而至对侧;并很快向前侵及牙龈和下颌骨舌侧骨板;进一步侵入松质骨后,可使下前牙发生松动,甚至脱落。向后侵犯,除波及后口底外,还可深入舌腹肌层。晚期向深层侵犯口底诸肌群。侵犯舌体后可导致舌运动障碍,固定于口内。此时患者多有自发性疼痛,流涎明显。有时口底癌可起自一侧后口底;源于后口底的口底癌更易早期侵犯舌腹及下颌骨。 口底癌可来自白斑或扁平苔藓恶变,此时癌周或可见伴存的白色病损。 口底癌较多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一般约在40%,国外报道可达70%。前口底癌易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最易侵...[详细]
并发症
晚期向深层侵犯口底诸肌群。侵犯舌体后可导致舌运动障碍,固定于口内。此时患者多有自发性疼痛,流涎明显。
实验室检查
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其他辅助检查
若需明确有无骨质破坏可拍X线片以协助诊断(早期以拍咬合片为宜);晚期则可选用曲面体层片。
诊断
早期口底癌需与溃疡性疾病,如复发性口疮或创伤性溃疡鉴别;后期病例的临床诊断一般无问题,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和舌癌一样,口底癌的触诊,特别是双手合诊十分重要。可通过触诊了解肿瘤的性质和实际浸润部位。若需明确有无骨质破坏可拍X线片以协助诊断(早期以拍咬合片为宜);晚期则可选用曲面体层片。 下颌骨舌侧前磨牙区可发生先天性下颌隆突,为骨质疣状增生,触诊坚硬,切勿误为口底癌。
治疗
除T1口底癌可采用放疗外,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1.原发癌的处理 鉴于口底癌易早期侵及下颌舌侧牙龈及骨板,故在切除口底原发癌时,常需一同行下颌骨牙槽突或方块状切除术。较晚期的病例还应连同口底肌群及舌下腺一并去除。舌腹受侵者还应包括舌体部分切除术。晚期口底癌下颌骨明显被侵犯者,应作下颌体部分及口底全切除术。 口底切除后原则上应同期修复口底缺损,以保证消灭创面和保证舌的运动。除极小病灶切除后可将舌侧缘与龈颊黏膜直接缝合外,均应采用组织移植以修复口底。缺损限于前口底时可采用蒂在前的两侧颊黏膜瓣(图1),或鼻唇沟皮瓣,或颈前舌形颈阔肌皮瓣转移以整复之。晚期病例术后的较大型缺损还...[详细]
预后
早期口底癌的预后较好,晚期较差。文献报告的5年生存率差异较大,平均在50%左右。一组报道70年代的随访资料,10年生存率为50%,比其他资料为高,可能与病例构成有关。80年代的报道,5年生存率在6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