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射性口炎(radiate stomatitis)又称放射性黏膜炎(radiate mucositis),是因放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本病临床上主要见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使用放射线治疗的患者,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亦有杀伤作用,导致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放射线破坏涎腺,可导致口干。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易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根据病情和病程不同,分为急性损害和慢性损害。
病因
放射线(包括X线、镭射线、同位素射线、中子射线等)高能辐射于机体,引起组织细胞和器官的一系列反应与损害。例如蛋白质、酶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发生化学键断裂、结构破坏、分子变性。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超氧自由基,破坏细胞正常代谢,引起坏死。临床多见于因口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和长期在不良环境中从事放射线相关工作的特殊人群。
临床表现
损害程度的轻重因射线源、辐射剂量、曝光时间、照射方法以及个体耐受差异不同。放射线照射后短时间内的黏膜变化称“急性损伤”,照射后2年以上出现的症状称“慢性损伤。 1.急性放射性口炎 一般在10Gy剂量照射后有黏膜发红、水肿;20Gy照射后黏膜充血更加明显,并有黄白色假膜覆盖,易出血,触痛剧烈;30Gy照射后黏膜浮肿减退,而被覆假膜更加明显,有灼热疼痛感;50~70Gy及以上剂量照射后,有舌乳头萎缩,涎腺萎缩,口腔干燥,黏膜疼痛,味觉障碍,舌灼痛,这些症状常常不可逆转。软腭、口唇、颊黏膜对放射线比较敏感,故反应较重,常常在口炎基础上并发溃疡。舌背和硬腭黏膜损害较轻,较少出现溃疡。全身...[详细]
实验室检查
急性放射线损害表现为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碎裂,纤维素渗出,血细胞渗出。慢性放射线损害可见到上皮连续性破坏,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等溃疡特征。可见到黏膜下组织萎缩的小涎腺和黏膜上皮萎缩变薄等改变。
诊断
特殊人群,包括接受头面部放射线治疗患者和长期从事放射线工作而又无良好安全防护措施的人员。接触射线后短期内或较长时间后口腔黏膜出现水肿、充血、糜烂、溃疡、腺体萎缩、口干、口臭等症状,并伴头昏、失眠、厌食、脱发、全血降低等全身症状。
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黏膜充血糜烂可用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含漱。剂量为每100ml生理盐水加入0.1%的肾上腺素液1~2ml,有减轻充血的作用。溃疡可用复方皮质散、珠黄散等局部涂敷,也可用地塞米松敷贴片贴敷,2~3次/d,每次1片。复方硼砂液(多贝尔液)等漱口液有助于消炎。疼痛剧烈可用0.5%普鲁卡因液含漱。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酮康唑片,1片/d,晚间睡前含服,连续7天。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应注意检查肝功能和血象。口干症状明显可用人工唾液(0.2%毛果芸香碱12ml加蒸馏水至200ml),每次10ml,5~6次/d,含服。有全身症状和体质下降者,可用维生素、高蛋白食物等支持疗法。
预防
1.对口腔肿瘤必须放疗的患者应严格掌握辐射剂量。在放疗期间要密切注意口腔黏膜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对症措施。 2.放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护规定,缩短辐射时间,增加工作间距,合理使用屏蔽衣等防护用品。放射场所应严格按照防护标准进行装修。 3.透视下整复骨折、取异物、示教等其他可能超时间接受放射线辐射的特殊场合应尽可能缩短时间。 4.儿童、孕妇应尽量避免透视和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