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oral aphthae)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归入“口疮”范围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因具有明显的灼痛感,故冠之以希腊文“阿弗他”——灼痛。本病周期性复发但又有自限性,即多在1~2周内自愈,愈后多不留瘢痕。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溃疡进展达顶峰时有剧烈的自发性烧灼样疼痛,遇刺激加重。频繁反复发作期多局限于某一年龄段,如青少年时期或月经期女性或绝经期后。同义名有: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详细]
病因
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报道的发病因素甚多,但尚无统一的确切说法。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免疫因素 (1)细胞免疫异常: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细胞免疫主要由两类不同的T细胞亚类参与,一类是细胞毒T细胞(CTL),另一类是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前者通过特异性的溶解破坏靶细胞,后者通过分泌淋巴因子引起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在特定部位集聚。因此,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关键因素包括抗原、T细胞功能、淋巴因子以及机体的反应性。RAU是否与此相关。国内外学者围绕着上述4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是对RAU有关的病原体(抗原)的研究。有人在...[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分型颇多,可依形态大小、溃疡多少、溃疡深浅分型,尚无统一分型。从临床实用观点出发,将复发性口腔溃疡分3型,多采用世界公认的Lehner(1968)分型方法,即分为轻型、重型及疱疹样口炎。 1.轻型阿弗他溃疡(minor aphthous ulcer,MiAU) 最常见。约占RAU的80%。溃疡不大,一般直径2~4mm。圆或椭圆形,周界清晰,孤立散在,数目不多,每次发作1~5个。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如唇、颊黏膜。角化程度高的龈、腭部较少发生。发作时溃疡有“凹、红、黄、痛”特征。即溃疡中央凹陷,基底不硬,周边围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感明显。MiAU...[详细]
实验室检查
早期黏膜上皮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可形成上皮内疱。上皮内及血管周围有密集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随后有多形核白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溶解破溃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假膜或坏死组织覆盖。固有层内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均质化或弯曲断裂,甚至破坏消失。炎症细胞大量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有小的局限性坏死区,或见血管内玻璃样血栓。重型阿弗他溃疡可深及黏膜下层。除炎症表现外,还有小涎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腺管上皮增生,直至腺小叶结构消失,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替代,呈淋巴滤泡样结构。可见肌束间水肿。
诊断
1.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断要点 (1)任何部位的口腔黏膜溃疡,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2)溃疡表面以黄白色假膜覆盖,周围绕以红晕,表面向内凹陷,疼痛明显(自发痛和冷、热、酸、辣、触动刺激痛)。 (3)病因不明,可自愈。 2.各型诊断要点(除以上共同诊断要点外) (1)轻型口疮:溃疡1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1~2mm至4~5mm,一般1周愈合,愈后不留瘢痕。 (2)重型口疮:溃疡1个或两个,面积大,直径可过1~2cm或更大,边缘不整齐,溃疡深陷,可至肌层,疼痛剧烈,愈合需1个月以上时间,愈后明显瘢痕挛缩,组织变形。 ...[详细]
治疗
由于RAU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因而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理想。临床上经过局部治疗结合全身治疗可延长其间歇期,缩短其发作期,但很难根治。 1.局部治疗 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 (1)消炎类药物:①药膜: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山梨醇为基质,加入金霉素、氯己啶,以及表面麻醉剂、皮质激素等制成药膜,使用时取比溃疡面略大的一片贴于患处。也可用羧丙基甲基纤维素(HPC)和鞣酸、水杨酸、硼酸制成霜剂,涂布于溃疡表面,通过脂化作用形成具有吸附作用的难溶性薄膜,起到保护溃疡面、延长药物作用效果。醋酸地塞米松双层粘贴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取1片贴于溃疡表面,能维持4~5h。②...[详细]
预后
1.轻型口疮、疱疹样口疮 一般1~2周可自愈,愈后不留瘢痕,预后良好。经常复发,溃疡连绵不断,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身体的痛苦。 2.重型口疮 及时治疗也需1~2个月愈合,愈合后留有瘢痕。如果瘢痕处于软腭、咽腭弓、舌腭弓、颊侧移行皱襞或口角内侧黏膜,会影响器官功能,给病人造成更大痛苦。
预防
摸索复发规律,寻找复发诱因,避免和减少诱发因素的刺激。注意调节生活工作节律,调摄情绪,均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