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腔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唇、颊、舌、腭的病损也仅限于单侧。第一支除额外,可累及眼角黏膜,甚至失明;第二支累及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第三支累及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详细]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本病的致病病原体,侵犯儿童可引起水痘,在成年人及老年人则引起带状疱疹。机体患水痘后为不全免疫,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内,不能被体内的高效价抗体清除,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诱发带状疱疹。而患带状疱疹后则为完全免疫,很少复发。 病毒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中繁殖,经区域淋巴结侵入血循环,扩散在身体各部位(潜伏期12~17天),全身出现斑丘疹和水疱,这就是儿童的水痘,此时病毒沉着于上皮样细胞中,而呼吸道及痘疤均可为传染源。水痘痊愈后,少数潜伏在神经节细胞中的病毒,可在若干年之后在某些激惹情况下活化,沿着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神经支配的皮肤黏膜的细胞内增殖...[详细]
发病机制
VZV为直径150~200nm的20面体的病毒粒子,双链DNA结构,与HSV有较多的同源性,同属疱疹病毒。VZV的研究远少于HSV,原因是VZV在体外难以生长,除猴的动物模型外,尚无其他动物模型。原发的VZV感染可为无症状或表现为水痘(chickpox,varicella)。水痘主要发生在儿童,冬末初春好发,口腔可有疱疹。多数人认为,VZV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个别免疫功能缺陷者除外。VZV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沿着感觉神经逆行至三叉神经节细胞潜伏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如感冒、外伤、免疫缺陷等,病毒被激活,通过感觉神经元细胞下行至皮肤黏膜,造成感染发作。VZV感染后的病理表现同HSV。 ...[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三叉神经较脊神经更易罹患。 疱疹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逐渐增多并能合为大疱,严重者可为血疱,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数日后,疱浆混浊而吸收,终呈痂壳,1~2周脱痂,遗留的色素也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越中线。老年人的病程常为4~6周,有超过8周者。 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详细]
并发症
重者可并发肺炎、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对一些临床上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用细胞学或组织学辅助诊断。如进行组织培养,基本上与单纯疱疹同,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血清抗体以及水疱内含有补体结合抗原。细胞涂片早期见到深染色核的巨细胞,亦见于溃疡或水疱基底的组织标本中。 应用抗VZV的特异性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可测到病变细胞内的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其他还可选用酶标技术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诊断效果更好。 组织病理学显示:①神经节有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及变性,表皮与真皮附近有水疱形成,疱壁细胞发生肿胀变性。②水疱下有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多核白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③患处细胞的细胞核内,可见带状疱疹的Lipsch...[详细]
诊断
1.先有局部疼痛,疱疹成簇,沿三叉神经呈带状分布,单侧发生。 2.面部皮肤及口内黏膜多数均有疱疹,疱疹较大,疼痛较重,愈合较慢。 3.愈后很少复发,一般无复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