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也称为急性腭扁桃体炎,往往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急性咽炎。通常所称“咽峡炎”(angina),多为本病的同义词,但“咽峡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全部或部分咽淋巴环的急性炎症,后者指急性腭扁桃体炎。中医称腭扁桃体为“乳蛾”或“喉蛾”,急性扁桃体炎则为“喉蛾胀”或“蛾风”。
病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及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亦较多见。近年来,还发现有厌氧菌感染病例。 上述病原体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及扁桃体内而不会致病,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入体内,或原有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而受凉、潮湿、疲劳过度、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 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可通过飞沫、食物或直接接触而传染,故有传染性。
发病机制
一般分为3类: 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acute catarrhal tonsillitis) 多为病毒(腺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病变较轻;扁桃体表面黏膜充血,为急性炎症表现,黏膜完整,无明显渗出物。 2.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acute follicular tonsillitis) 扁桃体充血、肿胀。其黏膜下,出现较多大小一致的圆形黄白色点状化脓滤泡。而有的淋巴滤泡内只有白细胞增多。这些化脓的淋巴滤泡一般不隆起于扁桃体表面,但可透过黏膜表层窥见。这些散在的黏膜下脓泡均分布于各个隐窝开口之间。 3.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acute lacuna...[详细]
临床表现
3型扁桃体炎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只是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较轻。 1.全身症状 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①起病较急,可有畏寒高热。一般持续3~5天。②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腰背及四肢酸痛。可有便秘。③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 2.局部症状 为主要症状:①咽痛:为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咽痛,继可发展至对侧。吞咽或咳嗽时咽痛加重。疼痛较剧者可致吞咽困难。也可引起耳部放射痛,此乃经迷走神经耳支或舌咽神经鼓室支反射所致。②可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系软腭运动障碍引起。③若炎症向鼻咽部发展,波及咽鼓管,则可出现耳闷、...[详细]
并发症
其并发症的危害性往往大于急性扁桃体炎本身,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其并发症已明显减少。可分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两类。 1.局部并发病 较容易引起,为急性炎症直接侵犯邻近组织所致。 (1)颈深部感染:最常见者为扁桃体周脓肿,也可引起咽后脓肿及咽旁脓肿等。 (2)急性扁桃体炎向上蔓延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向下可引起急性喉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甚至可引起肺炎,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 2.全身并发症 目前一般认为,全身并发症的发生与各个靶器官对链球菌所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1)急性关节炎:常侵犯肩、肘及膝关节,小关节受累...[详细]
实验室检查
急性扁桃体炎时,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多,有核左移现象。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查明病原微生物和选用抗生素。尿常规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脓液涂片多为链球菌。因扁桃体慢性炎症的存在,隐窝内细菌毒素不断吸收,扁桃体可成为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的病灶。必要时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
其他辅助检查
对疑有肺部感染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病例,应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
诊断
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acute catarrhal tonsillitis) 炎症只侵及扁桃体黏膜及其表浅组织,全身和局部症状均较轻。很少并发病。此病属多发病,但常被忽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易鉴别,多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上也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同:①急性发病。②有咽痛、低热和其他轻度全身症状。③扁桃体和(或)舌腭弓表面黏膜充血肿胀,其实质无明显肿大,表面无渗出物。④常伴有鼻腔、鼻咽部与喉部的黏膜炎症。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 局部及全身...[详细]
治疗
1.抗生素应用 (1)首选青霉素,注射前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用法用量: ①成人:肌注,每日80万~200万U,分1~3次给药。静注,每日200万~600万U,分2次给药。 ②小儿:肌注,按体重2.5万U/kg,每12小时1次给药。静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U/kg,分2次给药。 (2)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 用法用量: ①成人:静注,每日1~2g,分2~4次滴注。 ②小儿:静注,每日按体重20~40mg/kg。分2~4次滴注。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有含漱液、含片或喷剂,如复...[详细]
预后
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急性扁桃体炎为一常见的疾病、影响工作、劳动及学习,且易发生并发症,应以增强抵抗力,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