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又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无痛性乳头溢液就诊,部分在检查乳房其他疾病作病理学检查时被发现。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乳衄”,认为乳头为肝经所系,脾虚失摄,肝气郁结,淤血阻络则局部肿硬;郁久化热,热分血络则乳头溢血。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是雌激素异常刺激的结果。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相同。几乎70%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病的一种伴随病变。
主要病理改变为: 1.大体形态 大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位于乳头或乳晕下的大导管内,肿瘤直径一般为0.5~1.0cm,边界清楚,无纤维性包膜,多数为单发,少数可同时在几个大导管内发生,瘤体突出导管腔内,由许多细小的树枝突或乳头粘连在一起而形成“杨梅样”结节。结节有粗细、长短不同的蒂,也可无蒂,一般粗短的乳头状瘤纤维成分较多,切面呈灰白色,质地韧;细长且顶端呈颗粒状鲜红的乳头状瘤,质脆易出血,也易恶变。瘤体所在的部位导管扩张,内有浅黄色或棕色的液体存留,有时杂以黏液或血性液。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中小导管内,瘤体呈白色半透明小颗粒状,无蒂,附着于管壁上,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组织较韧,上皮生长旺盛,属癌前病变,癌变率5%~10%。 2.组织形态 由导管上皮细胞及间质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肿物突入由扩张导管围成的腔内,以纤维组织和血管构成乳头的轴心,外面被覆1~2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根据乳头状瘤细胞分化的程度及间质细胞的多少,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纤维型管内乳头状瘤:其特点为乳头粗短,间质内纤维组织层丰富,乳头的表面被覆的上皮多为立方或柱状,也可为上皮与肌上皮双层细胞。细胞排列整齐,分化良好,无异形性。由于瘤体内纤维组织成分较多,故称纤维型管内乳头状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图1)。 (2)腺型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增生的上皮细胞构成细小的乳头,反复分枝,迂曲,相互吻合形成不规则的腺样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较少,常呈细条索状夹杂在上皮细胞之间。 (3)移行型管内乳头瘤:其特点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形成乳头,突入管腔。增生的上皮为立方或低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排列均匀一致,无异形性,排列似移行上皮(图2)。Saphir认为本型既无间质又无腺样结构的实性细胞团,具有潜在的恶性。[收起]
主要病理改变为: 1.大体形态 大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位于乳头或乳晕下的大导管内,肿瘤直径一般为0.5~1.0cm,边界清楚,无纤维性包膜,多数为单发,少数可同时在几个大导管内发生,瘤体突出导管腔内,由许多细小的树枝突或乳头粘连在一起而形成“杨梅样”结节。结节有粗细、长短不同的蒂,也可无蒂,一般粗短的乳头状瘤纤维成分较多,切面呈灰白色,质地韧;细长且顶端呈颗粒状鲜红的乳头状瘤,质脆易出血,也易恶变。瘤体所在的部位导管扩张,内有浅黄色或棕色的液体存留,有时杂以黏液或血性液。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中小导管内,瘤体呈白色半透明小颗粒状,无蒂,附着于管壁上,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组织较韧...[详细]
1.乳头溢液 约占就诊病人的80%,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病人往往在无意中发现衬衣上有血迹。乳头溢液来自于乳管,为自溢性,常呈血性或浆液性。据Stout统计血性溢液占78%,浆液性溢液为22%。年轻女性的分泌物常为浆液性,而老年妇女多为浑浊或乳样液。因肿瘤组织脆弱,血管丰富,轻微的挤压即可引起出血或分泌物呈铁锈色,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呈血性乳溢液的最常见原因。 乳头状瘤是否发生乳头溢液与乳头状瘤的类型和部位有关,发生在乳头中心部位的大导管内的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症状最为常见。而当肿瘤位于乳头边缘部分,在中小导管内或腺泡内者乳头溢液的发生较少见。 对男性乳头溢液,应首先考虑为导管乳头状瘤,并高度警惕恶性的可能。有文献报道,如果年龄在45岁以上的乳头溢血性液伴有乳房肿块,应考虑到导管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 2.疼痛 本病仅有少数病人有局部疼痛及压痛,常为乳房导管扩张、导管内类脂样物质溢出及炎症所致。 3.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体征。据国内文献报道,本病伴肿块者占66%~75%。触诊时可在乳头处、乳晕区或乳房的中心处触及肿块,直径多在1~2cm,亦有小于1cm,或为3~7cm或更大者。单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因导管阻塞扩张而引起。触及质地较软、光滑且活动的肿块,有时在乳晕旁可触及放射状条索。如病人乳头溢液并触及小肿块,则95%的可能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也有的病人扪不到肿块,仅在乳晕区触到几个点状结节,实则为病变所在部位。按压乳晕处的肿块,可见血性液自相应的腺导管的乳头流出,由于肿块主要是乳头状瘤出血淤积而成,肿块往往在按压后变小或消失。因此在体检检查时应轻轻按压肿块,以便留下部分血液,在手术时可根据乳头出血的相应乳管作标记,行乳房区段切除。[收起]
1.乳头溢液 约占就诊病人的80%,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病人往往在无意中发现衬衣上有血迹。乳头溢液来自于乳管,为自溢性,常呈血性或浆液性。据Stout统计血性溢液占78%,浆液性溢液为22%。年轻女性的分泌物常为浆液性,而老年妇女多为浑浊或乳样液。因肿瘤组织脆弱,血管丰富,轻微的挤压即可引起出血或分泌物呈铁锈色,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呈血性乳溢液的最常见原因。 乳头状瘤是否发生乳头溢液与乳头状瘤的类型和部位有关,发生在乳头中心部位的大导管内的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症状最为常见。而当肿瘤位于乳头边缘部分,在中小导管内或腺泡内者乳头溢液的发生较少见。 对男性乳头溢液,应首先...[详细]
1.溢液细胞学检查 将乳头溢液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较低。 2.针吸细胞学检查 对于可触及肿物的病例,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1.X线乳房平片 对本病的定位准确率不到30%,但可排除隐性乳腺癌引起的出血。由于乳管内乳头状瘤体积较小,密度淡,故X线平片很难发现。当瘤体较大时,表现为导管扩张条索状阴影,或局部圆形致密影,边缘完整锐利,偶尔可见钙化(图3)。 2.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 对乳管内的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定位价值,尤其是对扪不到肿块的病例。肿瘤多位于1~2级乳腺导管内,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可见远端导管扩张或梗阻现象,在主导管梗阻处可见“杯口”状肿块影,管壁光滑,无外浸现象。在分支导管主要为单个导管截断现象(图4)。导管造影可鉴别囊性增生或癌,亦能发现同一导管系统内的其他性质的病变, 方法:常规消毒乳头及周围皮肤,找准溢乳导管开口,用钝头细针轻轻插入病变导管,避免刺破乳导管,进针1~2cm后,注入碘油或76%复方泛影葡胺,然后拍钼靶片。注意勿将空气推入。 3.乳房透照试验 在暗室内,用手电筒对乳房进行透照检查,积血的肿块可显示出不透光的区域,此法方便确定肿块的部位。 4.超声检查 具有无创性、无痛苦、简便易行的特点,超声可见扩张的导管及其内的液性暗区,有时可见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及充盈缺损。 5.乳管内窥镜检查 对未触及肿块的乳头溢液,可提高其诊断率。乳管内窥镜观察,可见乳头状瘤为黄色或充血发红的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呈桑椹状突向腔内,或呈息肉样隆起而周围管壁光滑,无凸凹不平现象。[收起]
1.X线乳房平片 对本病的定位准确率不到30%,但可排除隐性乳腺癌引起的出血。由于乳管内乳头状瘤体积较小,密度淡,故X线平片很难发现。当瘤体较大时,表现为导管扩张条索状阴影,或局部圆形致密影,边缘完整锐利,偶尔可见钙化(图3)。 2.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 对乳管内的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定位价值,尤其是对扪不到肿块的病例。肿瘤多位于1~2级乳腺导管内,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可见远端导管扩张或梗阻现象,在主导管梗阻处可见“杯口”状肿块影,管壁光滑,无外浸现象。在分支导管主要为单个导管截断现象(图4)。导管造影可鉴别囊性增生或癌,亦能发现同一导管系统内...[详细]
病人就诊时主诉乳头溢出血性或棕色浆液性液体,时有时无,具有间歇性。在乳房内可触及小肿块,可因挤压液体排出,肿块缩小或消失。体格检查时在乳晕内可扪及直径1cm左右的结节样肿块,伴有压痛。检查时用食指缘,沿乳管走行方向,自乳房基底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压,按顺时针走行逐一按压,可避免症状、体征的遗漏。可在相应的乳头输乳孔处,见到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流出(图5)。根据这些特点,临床诊断多不困难,对可疑病例可采用以上方法检查确定诊断。
乳管内乳头状瘤均需手术治疗,术前先在溢液的导管开口处注入2%美兰溶液行导管造影,以便术中辨认受累导管。或术中用细针插入溢液导管作引导。术前两天不要挤压乳房,以免导管内积液排尽,术中不易辨认溢液导管。介绍两种手术方式: 1.乳房区段切除术 适宜于单管溢液的乳腺内乳头状瘤。切除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注意切除范围要够,不要留下病变,以免复发。 2.经皮下乳腺切除术 适宜于多管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临床仅有乳头溢液,而未扪及乳内肿块;术前不能病变定位,术中又不能找到病灶;对年龄较大,溢液细胞学检查疑为恶性者,可行经皮下全乳切除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癌,再行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收起]
乳管内乳头状瘤均需手术治疗,术前先在溢液的导管开口处注入2%美兰溶液行导管造影,以便术中辨认受累导管。或术中用细针插入溢液导管作引导。术前两天不要挤压乳房,以免导管内积液排尽,术中不易辨认溢液导管。介绍两种手术方式: 1.乳房区段切除术 适宜于单管溢液的乳腺内乳头状瘤。切除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注意切除范围要够,不要留下病变,以免复发。 2.经皮下乳腺切除术 适宜于多管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临床仅有乳头溢液,而未扪及乳内肿块;术前不能病变定位,术中又不能找到病灶;对年龄较大,溢液细胞学检查疑为恶性者,可行经皮下全乳切除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癌...[详细]
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是否会发生恶变尚有争议。曾有文献报道对208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人追踪5~18年,未见恶变成癌。Haagesen等对427例导管乳头状瘤病人随访,1~22年仅有2例恶变,他们认为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病变,是独立起源的,不应视为癌前病变。但Geschicketer、Buh-Jorgensen等则认为,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他们对72例病人的观察中,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癌并存。国内文献报道的一般恶变率为6%~8%。 Kraus等(1962)认为,位居乳晕区的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且甚少恶变,而Carter(1927)认为,位居乳晕区外的中小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常为多发,较易恶变。有报道其恶变率占1/3。Haagensen(1971)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癌前病变。1988年有文献报道并分析了144例本病,单发为120例,癌变占5%,多发为24例,恶变率为8.3%。因此认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无论发生于大、中、小导管内,都有一定的恶变几率。一般认为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生物学特性倾向恶变,故称癌前期病变。Kraus等(1962)在文章中反复指出,乳头状瘤癌变一般恶性度较低,生长缓慢,但因处理不当而致复发或转移,造成不良后果并非少见。因此,慎重采取治疗措施甚为重要。[收起]
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是否会发生恶变尚有争议。曾有文献报道对208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人追踪5~18年,未见恶变成癌。Haagesen等对427例导管乳头状瘤病人随访,1~22年仅有2例恶变,他们认为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病变,是独立起源的,不应视为癌前病变。但Geschicketer、Buh-Jorgensen等则认为,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他们对72例病人的观察中,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癌并存。国内文献报道的一般恶变率为6%~8%。 Kraus等(1962)认为,位居乳晕区的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且甚少恶变,而Carter(1927)认为,位居乳晕区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