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无虹膜症(aniridia)是双眼的发育性疾患,主要特征为先天性的虹膜发育不良或正常虹膜的缺如,还可伴有多种眼疾如角膜混浊、小角膜、晶状体脱位、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发育不良、斜视、眼球震颤等,累及全眼球。有些合并症在出生时已存在,而另一些则可延至儿童期或成年人早期发生。还有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性异常。但“无虹膜”一词实际是一种误称,因为还残留有虹膜根部而没有完全无虹膜者。
病因
从临床表现看,更多的证据支持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眼部的多种结构发育异常。
发病机制
主要有两种学说即外胚层学说和中胚层学说。此外,环境因素作为致畸因子亦应重视。外胚层学说认为,在妊娠12~14周时,神经外胚层发育障碍,致视杯缘不发育,导致虹膜不发育及其他外胚层缺陷,如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瞳孔肌缺如等。中胚层学说则认为,胚胎第2个月时中胚层发育障碍,晶状体血管膜的晶状体囊-瞳孔血管未萎缩而残留阻碍视杯缘的生长,中胚层向前延伸长入外胚层与视杯缘时,表现为前房周边的一条窄带,阻滞外胚层向前生长,结果均导致虹膜发育不良。但此学说不能解释其他神经外胚层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先天性无虹膜眼的虹膜根部常有宽窄程度不同的残余虹膜,还可以伴有多种眼疾。由于虹膜缺损程度不同,故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畏光、皱眉及眯眼等表现。视力差并可能进行性减退,与虹膜缺如、黄斑中心发育不良、角膜混浊、白内障、青光眼及屈光不正等有关。临床上有些患眼用手电筒或在裂隙灯检查时就可看见残存的周边虹膜,而有些只能在房角镜下才能见到残余的虹膜根部组织。有较多患者早期就有周边角膜血管翳及角膜混浊,随年龄增长逐渐进展至角膜中央部。偶有小角膜、角膜硬化症及角膜与晶状体粘连的情况。晶状体发育异常以先天性局限性晶状体混浊为多见,亦可有晶状体异位或先天性缺损,发生进行性的白内障则可使视力明显减退。无虹膜亦可伴有脉...[详细]
并发症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全身性的异常,包括智力低下、泌尿生殖器发育异常和Wilms瘤,以及黄斑发育不良、白内障及屈光不正常等。
实验室检查
首先要从遗传学方面考虑,并可以开展必要的遗传学检查,了解每一例无虹膜症患者是何种遗传类型。染色体带的分析和其他在PAX-6基因上的遗传学的分析,特别是对可以用作研究的大家系。
其他辅助检查
假定是一个散发的无虹膜症患者,要先明确是无虹膜症还是其他眼前节发育异常疾患的一种表现。进一步要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全面的家族史调查,特别要知道关于任何眼部的异常和(或)低视力,牙异常,脐突出,泌尿生殖系统异常包括Wilms瘤或智力迟滞;②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牙列、脐、泌尿生殖系统(包括MRI检查)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MRI检查);③通过眼部检查,并查其父母及其他近亲。眼部检查必须包括眼前节和眼后节的荧光血管造影,以检出虽外观正常的虹膜和黄斑但有虹膜睫状区的异常和中央凹无血管区的异常。
诊断
临床上对该先天性异常易于做出诊断。在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的基础上,无虹膜可有4种类型:①伴有眼球震颤,角膜血管翳,青光眼,而且视力减退;②有明显的虹膜缺损,但视力较好;③伴有Wilms瘤(无虹膜-Wilms瘤综合征)或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④伴有精神发育迟缓。
治疗
为了患者的舒适,在任何年龄均可戴用带色的或虹膜接触镜,也可以戴有色的眼镜。但这种眼镜对视力并无增进。在幼小婴儿所有的摆动式的眼球震颤,开始时振幅大而频率低,随着婴儿长大,眼球震颤的振幅变小而频率加快。如此看来,早期戴用带色的接触镜使眼球震颤减轻是反映了视力减退的患者视觉系统的发育趋向成熟。有晶状体异常者,特别是晶状体脱位者将会发生大的屈光不正,因此必须谨慎地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屈光,将所有的屈光不正均予以矫正。所有无虹膜者如有可能应查双眼视力,一般相等。如果两眼视力不等而眼的结构无不同,则对10岁以下儿童应将视力较好的眼进行严格的遮盖。如果黄斑发育不良不很严重可以获得双眼视。因此斜视手术应早...[详细]
预后
预后不良。
预防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