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阻滞部位可在房室结内、希氏束以及束支-浦氏系统。希氏束电图可明确阻滞的部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病因
许多因素都能影响房室传导系统,最常见的是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和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可以初步定位,精确定位需依赖希氏束电图。 1.阻滞部位在房室结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P波可下传心室的QRS波窄而正常。 ②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已有二度Ⅰ型文氏现象。 ③常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中毒、钙拮抗药所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④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可将高度传导阻滞转为1∶1传导。 2.阻滞部位在希-浦系统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可下传的QRS波呈束支传导阻滞或分支传导阻滞图形。 ②无洋地黄中毒、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等用药史...[详细]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感。在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差增宽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并发症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可因心室率过慢出现晕厥、心绞痛、低血压、阿-斯综合征和猝死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告。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特点: 1.房室传导比例的特点 (1)可以有各种房室传导比例,一般均>2∶1。偶数比例(如4∶1,6∶1,8∶1)比奇数比例(如3∶1,5∶1)多见(图1)。 (2)在出现心律失常时: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比例应为:A.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大于2∶1;B.房性心动过速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4∶1以上;C.心房扑动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5∶1以上。 (3)房室比例可固定或不固定:固定在6∶1以上者少见。 (4)房室传导比例易变:在2∶1房室传导或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如出现隐匿性传导,则可以3∶1高度房室传导阻...[详细]
诊断
1.根据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 (1)散在发生的连续2个或数个P波因阻滞未下传心室。 (2)大于2∶1的房室阻滞。 对于高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应对P波进行逐个分析,观察P波出现的时相,如半数以上P波发生于ST段或T 波顶峰前未下传心室,不能诊断为高度房室阻滞,心室率大于60次/min以上时,尽管几乎全部P波都不能下传心室,也不一定是高度房室阻滞,因为往往还有干扰因素在起作用。只有发生于心动周期的反应期内半数以上的P波未下传者,才可确诊为高度房室阻滞。
治疗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同。
预后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预后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近似。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熟悉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脏手术时严密的心电图监测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3.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根据阻滞部位及心室率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心室率较缓慢,心率<40次/min,且QRS波宽大畸形者,房室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对药物反应差,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脑综合征的发生。 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