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供氧和需氧不平衡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颈部、左肩部和后背部,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上述症状迅速消失。 临床上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三种临床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绞痛。它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979年WHO规定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病情比较稳定,心绞痛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均相当...[详细]
病因
引起心绞痛的病因包括: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狭窄(常在75%以上);②冠状动脉痉挛,如变异型心绞痛;③冠状动脉其他病变:如炎症、栓塞或先天畸形;④非冠状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严重贫血、甲亢、陈发性心动过速;⑤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高或血流缓慢;⑥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或)冠状动脉痉挛。
发病机制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后果,是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增加心率、左室室壁张力和收缩力可增加需氧量;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其含氧量决定心肌的供氧量。 1.心肌需氧量增加引起心绞痛 供氧量相对恒定,心肌需氧量增加可引起心绞痛,这种情况称为心肌需氧量增加性心绞痛。心肌需氧量增加通常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是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应激的生理反应。在从事各项活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的快慢具有重要意义。匆忙的行动以及用力将二手举过头的运动特别容易诱发心绞痛。情绪激动对氧供和氧耗比率的影响是复杂的。情绪紧张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减少迷走神经活动,同时使血压升高;愤怒可使原先存在狭窄的冠状动...[详细]
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表现为:其心绞痛的发作在一段时期内(1个月以上),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心绞痛的阈值相对稳定,即引起心绞痛发作的体力活动量患者多可预测,不适症状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1.症状 典型心绞痛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心绞痛的性质:对同一患者来说,每次发作的疼痛程度可轻重不一,但疼痛的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病人常描述为:“压迫感”、“压榨感”、“窒息感”、“缩窄感”、“涨破感”和“烧灼感”等。刀割样或针刺样的疼痛通常不是心绞痛。有时患者对疼痛的性质叙说不清时笼统地称其为胸部不适。患者一般用他的整个手掌或拳头来指出不适部位,而很少用一个指头表示。 ...[详细]
并发症
稳定型心绞痛可使发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实验室检查
任何实验室检查对稳定性心绞痛几乎无诊断价值,但是可以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引起心绞痛的继发性因素;如贫血、甲亢及低氧血症等。 1.血常规 可发现是否合并贫血、血小板增多症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如Hb和RBC下降即出现贫血,因为贫血可减少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心脏负荷(Hb<90g/L与心脏负荷增加有关);若Hb<70g/L时可出现ECG上ST-T改变。若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粒细胞增多症,因为可增加血液切变力,诱发心绞痛发作。 2.血脂 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特点是:TC(总胆固醇)、LDL-C、VLDL-C、三酰甘油等增高和...[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胸片正常或发现心影增大,肺淤血,后者主要见慢性心肌缺血致心肌纤维化或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2.心电图 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包括静息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和Holter检测。 (1)静息心电图:此方法不能肯定是否有冠状动脉疾病,因为即使在心绞痛非常严重的病人静息心电图正常的也很常见(约占50%)。但是,静息心电图可以有冠心病其他表现,例如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或非特异性ST-T改变。 (2)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绝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可出现发作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0.1mv(1mm),发作缓解后可恢复,有时出现T...[详细]
诊断
1.诊断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症状典型诊断即可成立。在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前,必须排除非冠脉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2.心绞痛的分级 加拿大心血病学会提出的按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的分级标准已获得了广泛的采用。这是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级的修改,但比后者分级更为具体。该分级标准如下: Ⅰ级:一般的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寒冷、情绪激动时受限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里路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可引起心绞...[详细]
治疗
心绞痛的治疗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纠正 如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停止吸烟、合并糖尿病者需降低升高的血糖。如有贫血、甲亢、心力衰竭或使用任何增加心肌氧耗的药物均需注意纠正或避免。 2.调整生活方式 减轻或避免心肌缺血的发作。例如估测患者的体力活动耐量,调整日常生活及工作量。患者应避免突然的劳累动作,尤其在较长时间休息以后,例如对昼夜心绞痛发作规律的研究发现,清晨起来后的短时间内,心绞痛阈较低,因此,起床后活动动作宜慢,必要时须用硝酸甘油作预防。 3.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冠心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不仅可缓解急性发作,还可以预防心...[详细]
预后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为好。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预后主要决定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心功能状况。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些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多数报道认为,慢性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Holter检测有无心肌缺血,对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有一定价值,但尚需有更充分证据的前瞻性研究验证。Rocco等观察入选的8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均阳性,其中49例(57%)在日常活动中Holter检测有心肌缺血。随访最长25个月[平均(12.5±7.8)个月]。随访结果可见,临床事件(包括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CABG)的次数,在Holter检测出有心肌缺血的比无缺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