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renal vascular hypertension)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各种病因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进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改善。本病可导致缺血性肾病及晚期肾脏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不同。
病因
能引起肾动脉狭窄或栓塞的各种疾病均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常见病因包括:①在我国占第1位的是多发性大动脉炎(aorto-arteritis,AA),可能是一种由感染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动脉中层,外膜及内膜也受侵犯。②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AS)是全身性疾病,多见50岁以上,常累及肾动脉的起始部,在西方国家AS是最常见病因,占60%~70%。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③动脉肌纤维性结构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或肌纤维增生不良(fibromuscular hyperplasia),是胚胎性病毒感染(风疹)或先天性中膜肌细胞...[详细]
发病机制
1.动物实验研究 1934年Goldblatt等首次对狗实验研究,采用钳夹双侧肾动脉引起的高血压,建立了肾性高血压的基本模型,钳夹单侧肾动脉仅产生短暂的高血压,为了建立持久性高血压模型,后来采用了钳夹双侧肾动脉或钳夹一侧肾动脉,切除对侧肾脏进行实验研究。Edmunds等认为,羊与大鼠对二肾一夹高血压具有特殊易感性,为人类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研究,羊与大鼠模型较狗与家兔为好。 Robertson等对动物实验研究,将肾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分为3期,第1期常在动物实验中见到,钳夹肾动脉后数分钟血压即开始升高,与循环中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升高相平行,由于AngⅡ升高所致。...[详细]
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包括一级(父母)及二级直系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没有患原发性高血压者。 2.高血压发生在30岁以前,或50岁后突然发生高血压或抗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既往明显不同,变为顽固性高血压。 3.疗程短,一般不超过2年,或病史较长,突然发生急进-恶性高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4.具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如冠状动脉、颈动脉、髂动脉等;或大动脉炎的表现,如脉搏、血压、血管杂音、血沉快、发热、动脉局部压痛等。 5.用ACEI或ARB药物后,发生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者。 6.单侧肾萎缩(狭窄>75%)或低血钾(15%~...[详细]
并发症
1.介入治疗 自1978年Gruntzig应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以来,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达30%~40%。近年采用支架置入术后提高技术成功率,降低再狭窄率,已成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目前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患者具有介入指征者,采用支架置入法,再狭窄率较低。而FMD患者,采用PTRA治疗后,再狭窄率很低(5%~10%),一般不需置入支架。目前大多数学者报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00%,残余狭窄<10%,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11%~23%。支架置入与RVRR的关系,术后60m...[详细]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浆肾素活性(PRA)测定 Rudnick等分析24篇报道,周围血PRA对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的敏感性为57%,特异性66%。Muller等提出PRA激发试验,服用卡托普利50mg,1h后PRA明显升高:①PRA≥12ng/(ml·h);②PRA绝对值增加≥10ng/(ml·h);③PRA增加≥150/100,其诊断敏感性为74%,特异性89%。由于本法诊断的假阳性较高,特别是基础PRA水平较高者,更容易出现假阳性,故目前临床基本上不采用。 2.分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比值(RVRR) 正常人两侧肾静脉PRA较肾动脉平均增高25%,若患侧肾静脉血PRA较健侧增高50%以上,可诊断...[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放射性核素检查 卡托普利介入肾动态显像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法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各家报道不同,可能与病例样,检查前准备及检查技术条件等有关。诊断的敏感性为62%~99%,特异性91%~98%。其中,敏感性差别较大,反映假阴性者比较多。卡托普利与卡托普利加呋塞米两组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别。 卡托普利试验肾显像的阳性标准:①肾脏体积缩小;②20min清除率下降>10%;③峰值比下降>10%;④峰时延长超过2min;⑤肾血流灌注时间延长。符合上述5项中的3项,则诊断为阳性。但本法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及降压疗效等综合判定。 ...[详细]
诊断
1.介入治疗 自1978年Gruntzig应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以来,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达30%~40%。近年采用支架置入术后提高技术成功率,降低再狭窄率,已成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目前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患者具有介入指征者,采用支架置入法,再狭窄率较低。而FMD患者,采用PTRA治疗后,再狭窄率很低(5%~10%),一般不需置入支架。目前大多数学者报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00%,残余狭窄<10%,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11%~23%。支架置入与RVRR的关系,术后60m...[详细]
治疗
1.介入治疗 自1978年Gruntzig应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以来,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达30%~40%。近年采用支架置入术后提高技术成功率,降低再狭窄率,已成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目前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患者具有介入指征者,采用支架置入法,再狭窄率较低。而FMD患者,采用PTRA治疗后,再狭窄率很低(5%~10%),一般不需置入支架。目前大多数学者报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00%,残余狭窄<10%,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11%~23%。支架置入与RVRR的关系,术后60m...[详细]
预后
血管造影的回顾性研究表明,40%~70%的狭窄呈进行性发展。9%~15%患者于28~56个月内病变血管完全堵塞,于此同时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及恶性高血压。狭窄血管完全堵塞的危险因素是:①最初血管造影时肾动脉狭窄>75%以上;②超声检查时肾动脉狭窄>60%以上;③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是肾动脉狭窄进展的敏感性指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①降血压治疗:对单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稳定者,或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禁忌证者,可单独给予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血压,稳定肾功能,防止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但降压治疗对肾动脉狭窄的进展影响甚微,而且20%~50%患者在ACE抑制剂治疗后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如果同...[详细]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要大力预防和积极治疗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