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而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正常人白蛋白池约为4.3g/kg,与白蛋白的降解平衡。正常人自肠道丢失蛋白质的量很少,但当一些胃肠道疾病使胃肠道黏膜破坏及肠黏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或因肠淋巴管阻塞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不能经循环回流到蛋白代谢池中时,蛋白质均可大量渗入肠腔而丢失。
病因
能引起蛋白质丢失的胃肠病甚多,如表1所示。 生理学的研究已证实,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分解产物中,仅10%左右从肠道排出,因此认为正常人生理情况下胃肠道蛋白质的丢失可以忽略不计。
发病机制
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 1.胃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导致蛋白渗出或漏出。 2.黏膜细胞损伤或缺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漏入肠腔。 3.肠淋巴管阻塞,肠间质压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质的肠间质不但不能保持在间质中或被吸收入血循环,反而使其溢出,进入肠腔而丢失。肠道炎症引起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炎症区细胞外液和炎性液体渗出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漏入胃肠道的血浆蛋白量不多,估计这些蛋白质不到血循环白蛋白的6%,只相当于这些血浆蛋白每天分解率的10%~20%,其中90%以上被消化后又重新吸收,因此,胃肠...[详细]
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因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而各不相同。 2.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γ球蛋白(IgG、IgM、IgA,但常常无IgE)、人纤维蛋白原、转铁蛋白、脂蛋白、血清铜蓝蛋白的减少。 3.下肢水肿 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从毛细血管渗出增加。虽然全身性水肿非常少见,但是上肢或颜面水肿和(或)单侧水肿在淋巴管扩张可见。如果仅仅是血清蛋白质而白蛋白的减少不明显,则几乎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4.消化不良 脂肪和(或)糖类吸收不良,可引起腹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临床表现。 5.免疫功能降低 淋巴管阻塞、淋巴细胞减少症可使患者的细胞免疫...[详细]
并发症
1.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和IgG的降低,早期常有易疲劳、消瘦、乏力、性功能减退。严重缺乏时,可见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有时出现褥疮、头发干枯、易脱落。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兴奋和激动,甚至可表现为表情淡漠。有些患者,尤其小儿可有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2.由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的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转至组织间隙,以及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所致。出现全身性水肿时下肢水肿最常见,也可见面部、上肢、或脐周水肿但全身性水肿罕见。
实验室检查
1.51Cr-氯化琥珀胆碱?过去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诊断,依赖于测定血管内注射的放射性大分子的粪便丢失来确定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诊断。虽然这项检查较精确,但这些实验有放射性活性的暴露并且繁琐、昂贵和不方便,因此,不适用于儿童的常规临床检查。 2.α1-抗胰蛋白酶检查?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人类丝氨酸激酶的主要抑制剂,这种蛋白质分子量与白蛋白分子量相似,并且具有总血清蛋白质的5%,由于它的抗蛋白水解酶的活性,α1-抗胰蛋白酶很少被肠道激酶消化,因此,主要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它的排出,不像其他蛋白质或粪氮,因此可以作为丢失在胃肠道的白蛋白的间接测定。研究者已用随机干燥的粪便中的α1-抗胰蛋...[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胃肠道X线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以下X线征:胃肠黏膜皱襞巨大肥厚(见于肥厚性分泌性胃病);吸收不良的X线征(肠腔扩张、雪花样或羽毛样钡剂沉着,钡剂呈分节状分布,见于各种伴有吸收不良的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疾病);小肠黏膜皱襞普遍增厚(淋巴瘤、克罗恩病、原发性肠淋巴管扩张症或继发性肠淋巴管阻塞);小肠黏膜呈结节样改变后指压征(淋巴瘤、克罗恩病)。腹部CT扫描有助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2.空肠黏膜活检 多块空肠黏膜活检对淋巴瘤、乳糜泻、嗜酸性胃肠炎、胶原性胃肠炎、肠淋巴管扩张症、Whipple病等诊断有意义。 3.淋巴管造影 经足淋巴管造影对鉴...[详细]
诊断
临床上凡是不明原因的低蛋白血症,如能排除肝、肾疾病所致的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即应疑及本病;如伴有胃肠道疾病的表现,更应考虑本病。本病的诊断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有低蛋白血症存在 临床表现为水肿、低血浆蛋白。 2.有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证据 粪51Cr白蛋白测定及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测定对诊断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具有较大意义,但其检测方法复杂,临床上难以普及。目前尚无简便的临床试验方法可确定胃肠道蛋白丢失。 3.病因诊断 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检查或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治疗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药等,静注人血白蛋白仅有暂时的效果。 1.病因治疗 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只有彻底治愈引起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本病才有可能治愈,一旦病因明确,即应给予相应治疗。应特别指出,引起本病的一些病因需手术治疗才能治愈,如恶性肿瘤、缩窄性心包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只有在病因尚未明了,或对病因不能采取有效治疗时,才能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对因低蛋白血症而导致水肿或浆膜腔积液者,可适当选用利尿药,补充人血白蛋白;对伴有脂肪泻及维生素缺乏者,可补充胰...[详细]
预后
总之,确定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采用适当的外科、药物和(或)饮食干预,可部分或完全减轻这些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水肿和其他临床症状。 恶性肿瘤所致者预后不良。儿童患者诊治不及时引起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个别成人患者可因诊治不及时而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继发感染。
预防
针对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