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小儿骨科 
  • 别名: 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familial 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儿童人群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家族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或骨软化症(familial 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 or osteomalacia) 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明显降低,造成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又有家族性低磷血症之称。因其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相似, 对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反应,故又称抗维生素D佝偻病(儿童)或骨软化症(成人)。此外,少数为散发病例,无家族史,以成人多见,故又称之为迟发型低血磷性软骨。本病还有遗传性或X连锁低血磷佝偻病、家族性磷利尿症等名称。[收起] 家族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或骨软化症(familial 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 or osteomalacia) 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明显降低,造成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又有家族性低磷血症之称。因其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相似, 对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反应,故又称抗维生素D佝偻病(儿童)或骨软化症(成人)。此外,少数为散发病例,无家族史,以成人多见,故又称之为迟发型低血磷性软骨。本病还有遗传性或X连...[详细]

病因

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的病因主要与遗传有关。本病是性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遗传缺陷异常因子主要是发生在X染色体上,亦可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常有家族史。部分呈散发性病人,病因不详,可能为此类患者全身各部位某些间质肿瘤。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曾被认为是维生素D代谢异常或与肠道钙吸收障碍所致,但血1,25(OH)2D3水平正常,且给服此药亦不能纠正低血磷与过高的尿磷排出率,因此证据不足。目前都认为是肾小管本身有功能缺陷,可能是缺乏一种磷结合蛋白,因此影响了肠道及肾小管上皮对磷的正常转输。 一般认为遗传者可能是远端肾小管存在特殊的遗传缺陷,对甲状旁腺素起反应的磷转运系统及合成1,25(OH)2胆骨化醇的功能有障碍,肾小管对磷重吸收减少,尿磷增多,引起血磷下降。因肠道对钙吸收减少,于是血(Ca)×(P)积降低而影响骨钙化,并引起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钙化功能不全而造成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继发性疾病如巨细胞肿瘤(良性或恶性)、修复性肉芽肿、血管瘤、纤维瘤等引起者,是由于这些肿瘤所分泌体液因子可能会损伤近端肾小管对25(OH)D的1α-羟化和磷酸盐的转运,肾磷酸盐清除增高,而发生骨软化及低磷酸盐血症。在上所述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引起生长发育障碍与明显骨病。[收起]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曾被认为是维生素D代谢异常或与肠道钙吸收障碍所致,但血1,25(OH)2D3水平正常,且给服此药亦不能纠正低血磷与过高的尿磷排出率,因此证据不足。目前都认为是肾小管本身有功能缺陷,可能是缺乏一种磷结合蛋白,因此影响了肠道及肾小管上皮对磷的正常转输。 一般认为遗传者可能是远端肾小管存在特殊的遗传缺陷,对甲状旁腺素起反应的磷转运系统及合成1,25(OH)2胆骨化醇的功能有障碍,肾小管对磷重吸收减少,尿磷增多,引起血磷下降。因肠道对钙吸收减少,于是血(Ca)×(P)积降低而影响骨钙化,并引起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钙化功能不全而造成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继发性...[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较罕见,常有家族史。女性较多见,但临床症状轻,男性病人则与之相反。本病在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无症状,但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有症状者幼儿期和成人患者各有不同。患儿一般发病早,出生不久即有低血磷,多在1周岁左右开始出现类似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骨病变,“O”形腿常为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状,但病情轻者多被忽视,身高多正常,也有病儿因生长发育障碍致身材矮小。严重病例如儿童在6岁左右可出现典型的活动性佝偻病、表现为严重骨骼畸形、侏儒症、剧烈骨痛,有些病人可因骨骼疼痛及至不能行走。患者可发生骨折与生长发育停滞,并常于出现骨病前,早期出现牙齿病变,如牙折断、磨损、脱落、釉质过少等。成人常表现为软骨病,但X线片上一般无继发性甲旁亢性骨病与Looser-Milkman征,肌张力低下,尤其下肢,手足抽搐较少见,女性常仅有低血磷而无骨病,血磷很低,常为0.32~0.78mmol/L(1~2.4mg/dl),儿童病例更明显,且尿磷增多。血清与尿中钙与镁正常或稍低,血钙、磷乘积在30以下,血清碱性磷酸酶多正常或稍高(决定于骨病),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或稍高,血l,25(OH)2D3水平多正常,但也有减低者。用维生素D治疗如充分补充磷酸盐可以奏效,静注钙剂也可有一过性效果。[收起] 本病较罕见,常有家族史。女性较多见,但临床症状轻,男性病人则与之相反。本病在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无症状,但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有症状者幼儿期和成人患者各有不同。患儿一般发病早,出生不久即有低血磷,多在1周岁左右开始出现类似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骨病变,“O”形腿常为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状,但病情轻者多被忽视,身高多正常,也有病儿因生长发育障碍致身材矮小。严重病例如儿童在6岁左右可出现典型的活动性佝偻病、表现为严重骨骼畸形、侏儒症、剧烈骨痛,有些病人可因骨骼疼痛及至不能行走。患者可发生骨折与生长发育停滞,并常于出现骨病前,早期出现牙齿病变,如牙折断、磨损、脱落、釉质过少等。成人常表现为软骨病,但X...[详细]

并发症

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发育障碍;骨骼畸形;严重肌无力等。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磷增多,尿中钙与镁正常或稍低,尿cAMP正常。
2.血生化检查 血磷低,常为0.32~0.78mmol/L(1~2.4mg/dl)。血钙与镁正常或稍低,血钙、磷乘积在30以下。血碱性磷酸酶在活动期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或稍高,血1,25(OH)2D3水平亦多正常,但也有减低者。

其他辅助检查

常规进行影像检查及B超检查。骨X线表现为典型佝偻病及骨软化征象。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不难。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明显佝偻病或骨软化症(以下肢为明显)。小儿患者发病早,出生不久即有低血磷,1周岁左右即出现骨骼病变,尤以“O”型腿为常见引起注意的早期症状。
2.低血磷,肾磷清除率增加,尿磷增多。
3.肠吸收钙及磷减少。
4.对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反应。
5.有阳性家族病史或低磷血症史。
6.排除维生素D缺乏、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他肾小管功能障碍疾病所致的骨病。具备上述各点,且能排出其他原因所致的肾性佝偻病者可考虑本病诊断。

治疗

1.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 补充维生素D如服维生素D2,必须用很大的剂量,一般2万~10万U/d,或维生素D 5万~20万U/d(1.25~5.0mg/d)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2及维生素D3,亦可用1α-(OH)D3 2~6μg/d,或1,25(OH)2D3 1~3μg/d。疗程按具体情况而定。最近的资料证实,口服磷和1,25(OH)2D3可使近90%的病例骨痛明显减轻。治疗期间应根据病人的血钙、磷,尿钙及骨X线表现等情况以调节剂量,防止发生高钙血症。高尿钙是高血钙的先兆,避免尿钙超过4μg/(kg·d)较为安全。单纯维生素D治疗,常不能完全治愈骨病,也不能纠正低血磷,故需配合磷酸盐的治疗。
2.高磷饮食或应用磷酸盐合剂 高磷饮食:每天给无机磷1~3.6g,或磷酸盐合剂(磷酸二氢钠18g,磷酸氢二钠145g,加水至1000ml)每次20ml,4~5次/d口服,可暂时升高血磷浓度,但一般不易达到正常水平。近来提出标准治疗方法,即口服磷酸盐2~5g/d,分5~6次服,同时应用维生素D疗效较好。合用时维生素D的剂量应减少,以避免中毒。如配合应用1,25(OH)2D3或1-α-(OH)D3 0.5~1.0μg,2次/d,效果更好。磷酸盐合剂的副作用在开始1~2周常有腹部不适、腹泻,但逐步增加剂量常可耐受,有时可引起血钙降低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需加注意。如无副作用发生,这样的治疗应继续至全部骨骺愈合为止。
3.其他治疗 给予维生素C(可降低尿pH)及钙剂可加强肾对磷的再吸收。明显骨畸形需在病情静止时行矫正手术。应于12岁后作手术,减少复发。手术前后2周宜停服维生素D,以免术后卧床,活动减少而释出大量骨钙,加重高钙血症与肾损害。
4.病因治疗 某些因肿瘤所致应予以切除。[收起]
1.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 补充维生素D如服维生素D2,必须用很大的剂量,一般2万~10万U/d,或维生素D 5万~20万U/d(1.25~5.0mg/d)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2及维生素D3,亦可用1α-(OH)D3 2~6μg/d,或1,25(OH)2D3 1~3μg/d。疗程按具体情况而定。最近的资料证实,口服磷和1,25(OH)2D3可使近90%的病例骨痛明显减轻。治疗期间应根据病人的血钙、磷,尿钙及骨X线表现等情况以调节剂量,防止发生高钙血症。高尿钙是高血钙的先兆,避免尿钙超过4μg/(kg·d)较为安全。单纯维生素D治疗,常不能完全治愈骨病,也不能纠正低血磷,故需配合磷酸盐的治疗。
...[详细]

预后

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如及时采取适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预防

本病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对其发病无特效预防办法,对已发病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