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早期脑CT扫描,可见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有高密度影...[详细]
病因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原因者。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原因不明占10%。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另...[详细]
发病机制
粟粒样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尸解发现约80%的患者Willis环动脉壁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随年龄增长由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动脉瘤体积越大越易破裂,直径<3mm较少出血,5~7mm极易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期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血管壁病变,肿瘤或转移癌直接侵蚀血管均可导致出血。 1.主要病变部位 85%~90%的先天性粟粒样动脉瘤位于前循环,是血管壁分叉处发育薄弱形成,多为单发;约...[详细]
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1)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发病前2周内有头痛、头晕、视力改变或颈项强直,这些表现可能...[详细]
并发症
1.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及严重的并发症,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至7天以内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脑室系统充满血液是急性脑室扩张的先决条件,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而导致颅内压急骤升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提示预后不良。如在早期发现双侧侧脑室扩张、腰穿压力可以不高,提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脑室引流,有时可转危为安。 急性脑积水除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外,常有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高压表现。尤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病情恶化。 2.正常颅压脑积...[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尿蛋白阳性。急性期血糖增高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2.脑脊液 均匀一致血性的脑脊液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指标,注意起病后立即腰穿,由于血液还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往往是阴性。等到患者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后,或患者几小时后腰穿阳性率会明显提高,脑脊液表现为均匀一致血性、无凝块。 绝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升高,多为200~300mmH2O...[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脑CT扫描或MRI检查:临床疑诊SAH首选CT检查,安全、敏感,并可早期诊断。出血当天敏感性高,可检出90%以上的SAH,显示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桥小脑角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并可确定脑内出血或脑室出血,伴脑积水或脑梗死,可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CT增强可发现大多数动静脉畸形和大的动脉瘤。MRI可检出脑干小动静脉畸形,但须注意SAH急性期MRI检查可能诱发再出血。CT可显示约15%的患者仅中脑环池少量出血,称非动脉瘤性SAH(non aneurysmal SAH,nA—SAH)。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进行脑CT扫描或MRI检查,以提示或排除本病:①临床表现疑有颅...[详细]
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腰穿压力明显增高和血性脑脊液,眼底检查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等可临床确诊。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可始终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或发病数天后才出现。头痛不明显,但意识障碍较突出,临床易误诊。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1/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可能以癔症、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应予注意。 2.病因诊断 脑CT扫描、MRI及DSA是确诊本病病因的重要依据。 (1)颅内...[详细]
治疗
1.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SAH病人应住院监护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以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由于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需审慎降压至160/100mmHg,通常卧床休息和轻度镇静即可。头痛时可用止痛药,保持便通可用缓泻剂。适量给予生理盐水保证正常血容量和足够脑灌注,低钠血症常见,可口服NaCl或3%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不应限制液体。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注意营养支持,防止并发症。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 (2)SAH引起颅内压升高,可用20...[详细]
预后
SAH预后与病因、年龄、动脉瘤部位及瘤体大小、出血量、血压增高及波动、合并症和及时手术治疗等有关。发病时意识模糊或昏迷、高龄、收缩压高、出血量大、大脑前动脉或椎-基底动脉较大动脉瘤预后差,半数存活者遗留永久脑损害,常见认知障碍。 动脉瘤性SAH病死率高,约20%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5%死于首次出血后或合并症,未经外科治疗约20%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天。90%的颅内AVM破裂患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