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射性脊髓病是由电离辐射对脊髓造成的损伤。通常由于工业事故和医疗上放射治疗引起。损伤程度与辐射强度、持续时间、照射部位以及个体耐受有关。
病因
放射性脊髓病多见于鼻咽癌、食管癌、甲状腺癌、纵隔肿瘤、脊椎肿瘤放疗后,出现脊髓病变表现。
发病机制
可能的机制为:①放射线对脊髓组织的直接损伤;②脊髓供血血管受损引起继发性的脊髓损害;③静脉内皮损伤,导致静脉闭塞,结果使局部渗出、出血坏死;④机体对放射损伤产生变态反应,因脊髓出现过敏性脱髓鞘改变及细胞团块样坏死。 也有观点认为,晚期的脊髓损伤不是由于对神经细胞的直接作用,而是对靶细胞群的损伤,最可能的靶细胞群是胶质细胞群和内皮细胞群。胶质细胞群受损后,白质和神经根就会发生节段性脱髓鞘。 放射性脊髓损伤主要累及白质,依不同阶段及损伤程度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肉眼见脊髓肿胀、变软,切面蝴蝶形结构消失或呈淡黄色,质地较硬。镜下见局灶性凝固坏死和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也可见组织溶解...[详细]
临床表现
放射性脊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4型: 1.早期短暂型 在放射治疗后经大约3个月的潜伏期后出现症状,表现为主观的感觉症状和很轻微的客观感觉障碍,而经过3个月左右以后逐渐缓解。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型 表现为上、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征象,出现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与脊髓前角细胞选择性损害有关。 3.急性截瘫或四肢瘫型 在放射治疗后经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急性发病,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展到瘫痪顶峰,以后病情稳定,可能由于血管性病变引起。 4.慢性进展性放射性脊髓病 此型最常见。潜伏期为3个月至5年,平均1...[详细]
并发症
除脊髓病变常见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外,可以存在放射性损伤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脱发、消化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椎管通畅,可有蛋白轻度增高。 2.其他血液检查 包括肝功、肾功、血糖、血沉常规检查;风湿系列、免疫球蛋白电泳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清学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其他辅助检查
1.颈胸段CT扫描或相应部分的MRI,排除肿瘤转移。该病早期脊髓肿大,白质内有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 2.胸部X线检查排除肺部肿瘤,作腹部B超、脊髓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排除肿瘤转移。 3. 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诊断
依据放射性照射有关的病史及脊髓病变的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1.停止放射性治疗或隔离放射性损害。 2.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及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3.对症处理并发症。 4.理疗及针灸宜同时应用。
预后
依据放射损伤程度而定,多数有运动、感觉、自主神经障碍后遗症。
预防
1.主要是原发病的防治,以及严格掌握放疗适应证。 2.加强放射防护及废弃放射源的管理。 3.放疗同时早期给予维生素B1、B12、B6及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