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乳腺外科 
  • 别名: 乳腺小叶硬化病 adenosis of mammary glands 乳腺硬化性腺病
  • 症状: 乳汁淤积 乳房肿块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妇女,尤其中年妇女多见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breast)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其主要改变是乳腺的腺泡和小导管明显的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甚者腺泡上皮细胞散居于纤维基质中。Foote、Urban和Dawsorn称之为硬化性腺病(scleradenitis),Bonser等称之为小叶硬化病(sclerema of leaflet)。根据病变的发展可分3期:即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有文献报道,除小叶增生未发现癌变外,后2期均有癌变存在,该现象有重要临床意义。

病因

一般认为和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即可能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是:
1.大体形态 肿块多为灰白色、较坚硬的结节,无包膜,与正常乳腺组织边界不清。单发或多发,其大小多在2cm以内。切面见灰白色或棕色半透明的颗粒状改变,有时和乳腺癌不易区别。
2.组织形态 主要改变可分为3型或3期。
(1)小叶增生型:为腺病的早期形态,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均增生,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小叶内及小叶间见有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境界仍保持清楚,小叶形态不规整或小叶间相互靠近。此型又可分为:
①腺泡型腺病:主要是小叶内腺泡增生,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成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中(图1)。

②腺管型腺病:主要为小叶内末端导管增生及腺泡导管化,导管数目增多,有的导管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入腔内(图2)。

(2)纤维腺病型:腺病的中期形态。此时小叶内腺管和纤维组织都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腺管彼此分开,小叶结构紊乱,腺管上皮增生呈多层或形成乳头状、筛状,甚至完全充满管腔。小叶内导管扩张形成微囊。当腺管和纤维组织进一步灶性增生时,可形成纤维腺病瘤。
(3)硬化性腺病型:亦称纤维化期,是腺病的晚期表现。其特点是小叶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致使管泡萎缩乃至消失,只残留萎缩的导管。见腺管受挤压扭曲变形,上皮细胞体积变小、深染,但细胞无异形性(图3)。

由以上病理分型可见乳腺腺病是由轻到重的渐进性病变过程,是多种形态的病变组合,每一时期是以某一种形态为主要变化,分别出现不同的大体形态和临床表现。[收起]
本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是:
1.大体形态 肿块多为灰白色、较坚硬的结节,无包膜,与正常乳腺组织边界不清。单发或多发,其大小多在2cm以内。切面见灰白色或棕色半透明的颗粒状改变,有时和乳腺癌不易区别。
2.组织形态 主要改变可分为3型或3期。
(1)小叶增生型:为腺病的早期形态,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均增生,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小叶内及小叶间见有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境界仍保持清楚,小叶形态不规整或小叶间相互靠近。此型又可分为:
①腺泡型腺病:主要是小叶内腺泡增生,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成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中(图...[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发病至就诊时间约2年左右,发病年龄较乳腺囊性增生病早5年左右。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为本病的主要表现。
1.周期性疼痛 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在小叶增生型时,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腺病型时则疼痛减轻,硬化性型时几乎无疼痛。疼痛常为胀痛、针刺样痛或隐痛,可向患侧腋窝、肩部放射。
2.乳房肿块 常为多个,可累及两侧乳腺。但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上。肿块形状不一,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小叶增生型,肿块质韧;纤维腺病型,硬度中等;硬化性腺病型,质硬,有时被误诊为癌。肿块触痛以小叶增生型明显,纤维腺病型次之,硬化性腺病时无触痛。乳腺肿块和疼痛常因胸闷不舒、性情急躁等情绪变化而改变,尤以小叶增生型患者,当情绪波动生气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变硬。
3.月经紊乱 小叶增生型患者月经常不规则,经期短,月经量少。[收起]
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发病至就诊时间约2年左右,发病年龄较乳腺囊性增生病早5年左右。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为本病的主要表现。
1.周期性疼痛 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在小叶增生型时,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腺病型时则疼痛减轻,硬化性型时几乎无疼痛。疼痛常为胀痛、针刺样痛或隐痛,可向患侧腋窝、肩部放射。
2.乳房肿块 常为多个,可累及两侧乳腺。但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上。肿块形状不一,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小叶增生型,肿块质...[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影 病变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区域、也可广泛弥散于乳房中。增生的乳腺密度增高,呈结节状或毛玻璃状,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一般模糊不清。弥漫性病变整个乳腺密度增高,正常的腺体结构消失,病变阴影趋向融合。少数患者可有相对粗大的钙化灶,广泛地分布于病变区内(图4)。

2.乳腺内结构紊乱,腺体组织回声增粗,光点增强呈颗粒状,增生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带状强回声交织形成的网状阴影,或类似“豹皮样”回声结构(图5)。
[收起]
1.钼靶X线摄影 病变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区域、也可广泛弥散于乳房中。增生的乳腺密度增高,呈结节状或毛玻璃状,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一般模糊不清。弥漫性病变整个乳腺密度增高,正常的腺体结构消失,病变阴影趋向融合。少数患者可有相对粗大的钙化灶,广泛地分布于病变区内(图4)。

2.乳腺内结构紊乱,腺体组织回声增粗,光点增强呈颗粒状,增生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带状强回声交织形成的网状阴影,或类似“豹皮样”回声结构(图5)。...[详细]

诊断

中年女性出现的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伴月经规律性改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可行X线摄影和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1.中医治疗
(1)全身治疗: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的方法。可用中成药乳癖消片、乳疾宁片、乳康片、乳结消颗粒等药内服。还可用以下方剂煎服。
柴胡9g、制香附9g、当归12g、赤白芍(各)12g、青陈皮(各)6g、全瓜蒌15g、桃仁12g、生牡蛎30g、泽兰12g、生甘草3g。若肿块痛甚者加炙乳没药(各)4.5g、延胡9g、肿块质坚加三棱9g、莪术12g、海藻12g、月经量少加益母草5g、丹参12g、月经提前加黄精12g、女贞子12g。
(2)局部治疗:还可选用乳结消贴膏及药物胸罩外用。都可有一定疗效。
(3)针灸治疗:可取肾俞、乳根、足三里、膻中为主穴。肾阴虚者加腰阳穴;痰凝者加丰隆;性情急躁、失眠、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左右交替选穴,1次/d,或隔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碘制剂治疗 常用5%碘化钾溶液10ml,3次/d,口服,或复方碘溶液(每10ml内含碘0.5g、碘化钾1g)0.1~0.5ml(3~5滴),3次/d,口服。
3.维生素药物 维生素药物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可改善肝功能,从而加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调节性激素代谢。同时还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1)维生素A:可促进无活性的过氧雄稀酮及孕稀酮转变成有活性雄稀酮和孕酮,后两者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常用量为每次2万~5万U,3次/d,口服。每次月经结束后连用2周,如大剂量久服,可引起食欲不振、腹泻、四肢疼痛、肝脏增大、嗜睡、呕吐等不良反应。
(2)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间变,调节卵巢功能,使血清黄体酮/雌二醇比值上升,使成熟卵泡增多,黄体细胞增大,并抑制孕酮氧化,增加了孕酮的作用,从而纠正内分泌紊乱。常用量为每次100mg,3次/d,口服,连用3个月。
(3)维生素B6:主要参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维生素B6缺乏者可引起经前紧张,雌激素过剩。本药对调节性激素平衡有一定作用。每次20mg,3次/d,口服。
4.激素治疗 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因应用不当致体内激素紊乱,只有其他疗法无效时,或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才可慎重使用。
(1)雄激素疗法:①甲睾酮(甲基睾丸素),每次5mg,2~3次/d,口服。每月总剂量不应超过300mg,长期应用可引起女性患者男性化等不良反应。②丙酸睾酮,每天25mg,肌内注射,共3~4天,如超量或长期应用,也可引起与甲睾酮相同的不良反应。③丹他唑,每次200~300mg,2~3次/d,口服。
(2)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对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持续给药,每次10mg,2次/d,口服。对一般患者采用周期性给药,在月经后2~5天开始口服他莫昔芬,共用药15~20天。有文献介绍用他莫昔芬10mg,2次/d,1个月后改为10mg,1次/d,维持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证明近期疗效较好,但停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服药时间较长的病人,停药后复发率减少,复发时间也较晚。
(3)[收起]
1.中医治疗
(1)全身治疗: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的方法。可用中成药乳癖消片、乳疾宁片、乳康片、乳结消颗粒等药内服。还可用以下方剂煎服。
柴胡9g、制香附9g、当归12g、赤白芍(各)12g、青陈皮(各)6g、全瓜蒌15g、桃仁12g、生牡蛎30g、泽兰12g、生甘草3g。若肿块痛甚者加炙乳没药(各)4.5g、延胡9g、肿块质坚加三棱9g、莪术12g、海藻12g、月经量少加益母草5g、丹参12g、月经提前加黄精12g、女贞子12g。
(2)局部治疗:还可选用乳结消贴膏及药物胸罩外用。都可有一定疗效。
(3)针灸治疗:可取肾俞、乳根、足三里、膻中为主穴。...[详细]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