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皮脂软疣
  • 症状: 结节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成年人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称皮脂软疣或假癌性软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变。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好发。临床特征为:病损中心的角质栓隆起,形成实性丘疹或结节。角化棘皮瘤生长较为迅速,但可自行消退。愈后留有瘢痕,宜早期治疗。本病l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火山口溃疡(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报告。1950年以后才将单发性角化棘皮瘤定为独立病,并从临床上和组织学上与其类似的鳞状细胞癌分开。

病因

由于本病开始于曝光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认为本病系继发于长期日光损伤。此外化学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亦;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张病毒感染者。其他亦有遗传因素与角化棘皮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者。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不少人根据免疫组化研究P53肿瘤蛋白表达的检测与文献上鳞状细胞癌的报告相同,从而认为角化棘皮瘤为一种退行性鳞状细胞癌亚类。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大多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与鳞状细胞癌的炎症浸润细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关联。
病理表现为:
1.早期 可见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规则地向真皮内延伸。这些表皮突与周围的间质分界不清,并含有不典型细胞和许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2.发育成熟期 病变中心部位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两侧表皮像口唇状或拱壁状伸展于凹陷处两侧。基底部表皮呈不规则性增生,并可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较早期病变为轻。
3.消退期 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样表皮凹陷逐渐变平,角质消失,基底部大多数细胞发生角化。[收起]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不少人根据免疫组化研究P53肿瘤蛋白表达的检测与文献上鳞状细胞癌的报告相同,从而认为角化棘皮瘤为一种退行性鳞状细胞癌亚类。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大多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与鳞状细胞癌的炎症浸润细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关联。
病理表现为:
1.早期 可见表皮凹陷呈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规则地向真皮内延伸。这些表皮突与周围的间质分界不清,并含有不典型细胞和许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2.发育成熟期 病变中心部位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两侧表皮像口唇状或拱壁...[详细]

临床表现

1.孤立型 (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多在中老年男性,以50~70岁多见,90%发生在暴露部,特别是面部中央,其次为手腕背侧及前臂伸侧,其他部位较为少见。病变初起时,表现为坚实的小丘疹或结节,呈正常肤色或淡红色,中央有充满角质的凹陷。表面光滑或有结痂。病变直径可在数周内增至1~2cm或更大。一般在半年左右可自行消退,但遗有瘢痕。
2.多发型 (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发病年龄较早,通常在20~30岁,多为男性。组织学与孤立型相同。角栓不如前者明显。数目一般为3~10个。多发生于面部、躯干及生殖器,偶可发生于黏膜。可有家族史。
3.发疹型(eruptive keratoacanthoma) 较为罕见。皮疹广泛分布,好发于暴露部位,可累及口腔黏膜及舌。皮疹多为毛囊性丘疹,坚硬,顶端有细鳞屑形状,直径约在2~7mm,呈正常肤色或淡红色,数目成千上万。数周内增大为半球型结节,直径可达1~2cm或更大,中央有角栓。多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当皮损达最大限度时,一般维持2~3周,以后可逐渐消退,遗有稍显凹陷的瘢痕及色素减退。
4.边缘离心型(keratoacanthoma c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见。其特点为皮损进行性向周围扩张,同时中央治愈,遗留萎缩。皮损直径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胫前区,本型无自愈倾向。[收起]
1.孤立型 (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多在中老年男性,以50~70岁多见,90%发生在暴露部,特别是面部中央,其次为手腕背侧及前臂伸侧,其他部位较为少见。病变初起时,表现为坚实的小丘疹或结节,呈正常肤色或淡红色,中央有充满角质的凹陷。表面光滑或有结痂。病变直径可在数周内增至1~2cm或更大。一般在半年左右可自行消退,但遗有瘢痕。
2.多发型 (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发病年龄较早,通常在20~30岁,多为男性。组织学与孤立型相同。角栓不如前者明显。数目一般为3~10个。多发生于面部、躯干及生殖器,偶可发生于黏膜。可有家族史。...[详细]

并发症

已有报告伴发红斑性狼疮、白血病、麻风、肾移植、光化学疗法、烧伤和放射治疗者。

实验室检查

瘤细胞血型抗原检测:角化棘皮瘤细胞膜血型抗原阳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本病损害的结构,如细胞特点一样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个损害,至少也要从损害中央包括其一侧,最好两侧切取梭形标本。因损害底部的组织学变化对区分鳞状细胞癌至为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组织象基本相同。早期损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规则延伸。这些表皮突在许多地方与其周围间质分界不清,表皮内可见不典型细胞,核丝分裂及角珠。真皮内有相当显著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熟时,表皮凹陷扩大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了角蛋白,两侧的表皮如拱壁状,其底部表皮可向上与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内仍可见某种不典型性细胞。但较早期损害轻,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界限清楚。[收起]
组织病理:本病损害的结构,如细胞特点一样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个损害,至少也要从损害中央包括其一侧,最好两侧切取梭形标本。因损害底部的组织学变化对区分鳞状细胞癌至为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组织象基本相同。早期损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规则延伸。这些表皮突在许多地方与其周围间质分界不清,表皮内可见不典型细胞,核丝分裂及角珠。真皮内有相当显著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熟时,表皮凹陷扩大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了角蛋白,两侧的表皮如拱壁状,其底部表皮可向上与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内仍可见某种不典型性细胞。但较早期损害轻,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详细]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

治疗

本病可在半年~1年内自然消退,但有时需时间较长,影响美容,有局部破坏的可能性。另外病理上与鳞癌鉴别无绝对可靠指征,因此应进行治疗。
1.手术治疗 孤立型角化棘皮瘤可施行刮除术;晚期遗留瘢痕者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2.非手术治疗
(1)浅层X线放射疗法:适用于孤立型角化棘皮瘤。电离辐射总剂量15~20Gy,治疗3周。
(2)化疗:皮损内注射类固酵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或干扰素等可缩短病程。病变较大而且多发时,全身情况允许,可考虑系统化疗。
(3)电灼或冷冻治疗:适用于单发型损害。
(4)药物涂擦:以3%肽丁胺霜局部外用,2次/d。
(5)口服维A酸(维甲酸)类:适用于多发性、巨大的、复发的或手术及其他治疗有困难的角化棘皮瘤。但因有致畸胎作用,孕妇忌服。可出现唇炎,皮肤干燥,红斑及脱发等副作用。
(6)损害内注射:曲安奈德针或2.5% 5-氟脲嘧啶针损害内注射。
(7)报道干扰素合并聚肌胞治疗发疹型效果满意。
(8)对患者应进行追踪观察。[收起]
本病可在半年~1年内自然消退,但有时需时间较长,影响美容,有局部破坏的可能性。另外病理上与鳞癌鉴别无绝对可靠指征,因此应进行治疗。
1.手术治疗 孤立型角化棘皮瘤可施行刮除术;晚期遗留瘢痕者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2.非手术治疗
(1)浅层X线放射疗法:适用于孤立型角化棘皮瘤。电离辐射总剂量15~20Gy,治疗3周。
(2)化疗:皮损内注射类固酵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或干扰素等可缩短病程。病变较大而且多发时,全身情况允许,可考虑系统化疗。
(3)电灼或冷冻治疗:适用于单发型损害。
(4)药物涂擦:以3%肽丁胺霜局部外用,2次/d。
...[详细]

预后

本病可自行消退,但需数年。治疗可缩短病程。愈后有瘢痕。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