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风湿免疫科 
  • 别名: 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 cuaneous allergic nodular vasculitis 结节性血管炎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 相关疾病: 血管炎 

概述

结节性血管炎(nodular vasculitis)又称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cuaneous allergic nodular vasculitis)首先由Montgomery等描述。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站立工作者尤为多见。本病是否为一独立疾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仅是Bazin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

病因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的皮肤血管炎。
许多学者应用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手段对本病的体液免疫、免疫复合物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沉积与血管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循环免疫复合物一旦沉积在血管壁内即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集中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释放酶和炎症介质,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坏死。因此,免疫复合物、补体、中性粒细胞之间的连锁反应可能是血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1986年,Smolle观察了结节性血管炎病损中S-100树枝状细胞的分布,提出结节性血管炎可能系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所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的皮肤血管炎。许多学者认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沉积与血管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循环免疫复合物一旦沉积在血管壁内即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集中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释放酶和炎症介质,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坏死。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但也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侧,大腿、臀部及上臂亦可累及。皮损为鲜红、暗红乃至正常皮色的小结节至较大的浸润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初发于小腿,一般与蚕豆大小相仿。结节较硬,表面皮肤红热,有自发痛或轻度触痛。约2~4周消失或遗留纤维性结节,多不发生溃疡,结节常经一定时间反复发作,并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扩展,但发展慢,预后好。有时可伴有关节疼痛及下肢酸软无力,全身状况良好,其他系统及脏器很少受累及。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发现,除急性期外,血沉很少增快,少数病例ASO、γ-球蛋白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层间隔组织内的中等动脉管壁增厚,有不同程度的闭塞性变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呈袖口状浸润。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碎裂,但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弹力组织染色显示内、外弹力膜的弹力纤维严重断裂。管腔闭塞及相应小叶区域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膜炎。免疫病理检查发现皮损内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治疗

尚无特异疗法。部分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
1.一般疗法 由于病变主要位于下肢,应嘱患者适当减少站立和行走。
2.内用疗法 由结核病引起者应用抗结核治疗,如口服异烟肼,0.3g/d,3次/d,或并用乙胺丁醇0.75g/d,3次/d,需用药半年至一年。对于结节较多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但通常治疗不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报告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氨苯砜治疗有效。纤维蛋白溶解疗法近来报告有价值,但尚缺乏对照研究,亦可使用胸腺素治疗。
3.中医疗法 可口服雷公藤制剂,复方丹参片等,亦可使用薄芝注射液治疗。
4.物理治疗 可用氦氖激光于结节处照射或磁疗。[收起]
尚无特异疗法。部分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
1.一般疗法 由于病变主要位于下肢,应嘱患者适当减少站立和行走。
2.内用疗法 由结核病引起者应用抗结核治疗,如口服异烟肼,0.3g/d,3次/d,或并用乙胺丁醇0.75g/d,3次/d,需用药半年至一年。对于结节较多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但通常治疗不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报告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氨苯砜治疗有效。纤维蛋白溶解疗法近来报告有价值,但尚缺乏对照研究,亦可使用胸腺素治疗。
3.中医疗法 可口服雷公藤制剂,复方丹参片等,亦可使用薄芝注射液治疗。
4.物理治疗...[详细]

预后

发展慢,预后好。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