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恙虫病是恙虫病东方次体(Orientia tsutsuganmushi)(以前亦称立克次体)所致急性热病,语出日本:“tsutsuga”意为“危险”,“mushi”意为“臭虫”。恙螨(chiggers)叮咬时注入病原体。叮咬处以后即成焦痂。 又称恙虫皮炎、沙螨或恙虫,为媒介由鼠传播给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恙虫病东方次体是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小微生物。与其他立克次体感染不同,恙虫病东方次体感染对丛林斑疹伤寒的再次发作,不产生切实的保护作用,这是由于它的抗原成分可变所致。 本病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又名东方立克次体(R. orientalis)。传染源是鼠类,以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传染给人。
发病机制
本病流行于印度、南亚及澳大利亚地区,在我国见于台湾省及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恙虫病东方次体入侵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未治病例的严重病变主要是心肌炎、脑膜脑炎和肺炎。凝血障碍亦有,但不像RMSF和斑疹伤寒那样严重。恙螨叮咬处发生的丘疹性损害,溃烂即为焦痂,伴有局部并继以全身淋巴结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18天,平均10天。急性起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结膜充血。恙螨叮咬处出现一红色丘疹,可见于人体任何部位。丘疹增大、中心坏死即结痂而为焦痂。随着焦痂的成熟,患者突发头痛、发热、发冷、周身不适。顶部有水疱,几天后干燥,结黑色焦痂,无自觉症状。于发热第5天全身出现暗红色斑疹及斑丘疹,以躯干部明显,一般在数天内完全消退。全身淋巴结呈中度肿大,尤以原发病灶引流区淋巴结为著。肝脾亦肿大且有压痛。与其他立克次体病不同,本病在发热呈进行性升高同时,出现相对缓脉,且易并发肺炎。以后几天,这些症状更为加剧,体温也增高更甚。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本病常易复发。 以后几天,这些症...[详细]
并发症
易并发肺炎。病理恙虫病东方次体入侵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未治病例的严重病变主要是心肌炎、脑膜脑炎和肺炎。凝血障碍亦有,但不像RMSF和斑疹伤寒那样严重。恙螨叮咬处发生的丘疹性损害,溃烂即为焦痂,伴有局部并继以全身淋巴结病。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至正常水平。凝血障碍亦有,但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证候的仅偶见。肝酶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蛋白尿常见。
其他辅助检查
严重并发症支气管肺炎,X线胸片可见异常。
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不一,故诊断很难。根据焦痂和皮疹,应想到立克次体病,但有此证候者不到半数。而且焦痂和皮疹还可提示其他立克次体感染,如蜱传斑疹伤寒等。丛林斑疹伤寒疫区以及病人是否曾到这样的疫区旅游或工作,是重要流行病学信息。对疑为丛林斑疹伤寒的病例,应以四环素或氯霉素做试验治疗。用药后,应于48h内退热。 本病特征为恙螨叮咬处的原发性损害,发热第5天左右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且易消退。病程约2周,第2周末出现变形杆菌OX-K株凝集反应阳性。间接免疫荧光可检出特异性抗体,据此可做出诊断。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是由相隔2周的双份血清样本,检出IFA明显增高(>4倍)。变形杆菌OX-K抗...[详细]
治疗
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氯霉素治疗本病皆有效,用药应持续到退热后至少2天。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被消化吸收的食物。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持大便畅通,尿量为2000ml/d左右。 2.病原治疗 可酌情选用下列抗菌药物治疗: (1)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等,对恙虫病有良好疗效。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2g/d,儿童25~30mg/(kg·d),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的常用剂量...[详细]
预后
如不治疗,死亡率0~30%不等,决定于毒力和抗御因素;经过治疗,预计无死亡。由不同血清型所致丛林斑疹伤寒二次、三次发作,病情一般较轻,无焦痂及皮疹。恢复后1年,淋巴结组织中尚有恙虫病东方次体存在一事,已被证实,说明在免疫抑制时病情仍有再活化的可能。
预防
二战期间及其后,已在开发和试验疫苗。有些对同源株有效。但尚无一种抗原对所有抗原性不同的恙虫病东方次体株,都能诱导保护作用。疫区部队可以每周1剂多西环素的方法,防止丛林斑疹伤寒。 防止恙螨附身,皮肤可用驱虫剂,或穿用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浸渗的防护服。二乙甲苯酰胺(diethyltoluamide)制剂如OFF、DEET等喷雾(用于服装或裸露皮肤)亦有效,但遇水即迅速消失。防止恙螨叮咬,这些化学药品其实更宜施用于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