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generalized verruca plana 泛发性扁平疣 疣状表皮结构不良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本病多幼年发病,但亦可初发于任何年龄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本病又称泛发性扁平疣,由Lewandowsky及Luts于1922年首先报道。
病因
以往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现根据本病能自身接种和异体接种,且用电镜发现其损害细胞的核内包涵体中有乳头多瘤空泡病毒颗粒,因此证实是一种泛发性疣。
发病机制
本病与多种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型别有关,包括HPV 3,5,8~10,12,14,15,17,19~25。其中HPV 3常见于良性、泛发性扁平疣样损害中,一般不会恶变;HPV 5除发现于扁平疣样损害外,尚见于花斑癣型中,有致癌的可能性。皮肤癌常出现在日光直接照射的部位。引起花斑癣型者尚有HPV 8,9,12,15。大多数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受损。
临床表现
本病多幼年发病,但亦可初发于任何年龄。其皮损可分为三型:①扁平疣型:最为常见,皮损数较多且较大,单个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的扁平疣状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呈暗红、紫红或褐色,分布广泛,可累及大部分皮肤及黏膜。②花斑癣型:较少见,皮损为色素较淡的扁平丘疹,几乎不高出皮肤,轻微角化。③点状瘢痕型:最为少见,皮肤轻度凹陷,角化亦较轻微。皮损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亦可泛发全身,甚至口唇、尿道口亦可发生小的疣状损害。躯干和四肢皮疹比较大而硬。可持续存在多年而无变化。约20%病人某些皮损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此外,尚可伴掌跖角化、指甲改变、雀斑痣及智力发育迟缓。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粒层及棘层细胞空泡形成,以至形成网篮状,细胞质虽完全融成空泡化,但核仍存在,无角化不良细胞。
诊断
根据全身泛发性扁平疣样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可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作电镜检查及PCR检测。
治疗
无满意疗法。可试用氟尿嘧啶(5-Fu)软膏、X线照射等。 迄今无特殊疗法,可参照疣的治疗。电干燥法或刮除法能消除较小的皮损,但多数并不满意。可试用液氮冷冻、激光、微波治疗或X线照射等,但过量X线照射对HPV-5引起的皮损可能有致癌作用。发生癌变时,给予抗肿瘤治疗,或用外科手术切除恶性损害。 1.外用药 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软膏、0.05%~0.1%维A酸霜、0.5% arothinoid sulfone乳膏对早期恶性损害和癌前损害是有效的。 2.维A酸 全身应用对EV良性损害有改善,而且异维A酸比阿维A酯更有效。异维A酸1mg/(kg·d),用药6~9个月若无...[详细]
预后
约20%病人某些皮损可发展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此外,尚可伴掌跖角化、指甲改变、雀斑痣及智力发育迟缓。
预防
1.由于本病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应避免近亲婚配,提倡优生优育。 2.因癌变的损害仅见于暴露部位,应告诫患者注意避免日晒,如外出宜戴帽,着长衣长裤或外涂避光剂。 3.经常随访观察,以防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