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男科
- 别名: 男子不育
- 症状: 死精子过多 精液不液化 会阴轻痛并出现性功能障碍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汽车司机、炼钢工人、炉前工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生育与不育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疾病或因素干扰了男性生殖的环节,均可造成男性不育。男性生殖环节很多,主要有男性生殖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睾丸的精子发生,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精子排出过程中与精囊、前列腺分泌的精浆混合而成精液,精子从男性生殖道排出体外并输入到女性生殖道内,精子在女性输卵管内与卵子受精等。在这些环节中受到疾病或某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都可发生生育障碍,因此,男性不育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某一种或很多疾病与因素造成的结果。 男性不育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绝对不育...[详细]
病因
一般而言男性不育症的病因有: 1.染色体异常 常见的有男性假两性畸形、Klinefelter综合征和XYY综合征,46XY/47XXY等染色体异常致睾丸生精障碍。 2.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功能障碍,如Kallmann综合征,主要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垂体功能障碍,如选择性黄体生成素(LH)缺陷症和尿促性素(FSH)缺陷症、高泌乳素血症等。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可抑制垂体分泌FSH、LH,导致不育。 3.生殖道感染 如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尿道炎,严重者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4.输精管道梗阻 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梗阻均可以影响精子的输送而致不育...[详细]
发病机制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临床表现
1.病史 详询职业、既往病史、生活及饮食习惯、烟酒史、婚姻史、性生活情况(频率、姿势、勃起及射精情况、有无性欲高潮)、曾否检验过精液、女方健康及婚姻史。 2.体格检查 全身情况注意有无特殊体型、有无全身性疾病。外生殖器检查注意阴茎发育程度、尿道外口、睾丸大小、附睾与睾丸的关系、精索有无病变(如精索静脉曲张、输精管的病变等),直肠指检注意前列腺及精囊,行前列腺按摩术,并行涂片检查。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1.精液分析 是衡量男性生育力重要而简便的方法,我国精液常规正常值标准为:精液量2~6ml/次,液化时间<30min,pH值为7.2~8.0,精子密度正常值为>20×106/ml,精子活动率≥60%,活力a级>25%,或活力(a+b)>50%,精子畸形<40%。通过手淫或取精器,使用专用玻璃瓶,不用塑料杯或避孕套收集,标本送检时间不要超过1h,温度保持在25~35℃,禁欲时间以3~5天为宜。由于精子数目及精子质量经常变化,因此应连续检查3次取平均值。 2.尿液和前列腺液检查 尿中白细胞增多可提示感染或前列腺炎,射精后尿检发现大量精子可考虑逆行射精,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0个/H...[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睾丸活检 对无精子症患者可以鉴别是睾丸生精障碍还是梗阻性无精子症。对重症少精子症,经一段时间治疗后精子质量不能提高的患者,可通过睾丸活检,对精子发生障碍作出定性和定量诊断。 2.输精管和精囊造影术 对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可以判断梗阻部位以及输精管和精囊是否有发育异常。 3.精子功能试验 (1)精液宫颈黏液交叉试验:此试验是采集不孕夫妇的精液与宫颈黏液,分别与正常男女的宫颈黏液和精液进行体外精子穿透试验,以了解阻碍精子穿过宫颈黏液的原因在于精液还是宫颈黏液,进而可了解不孕的病因是在男方还是在女方。该试验常用体外精子穿透试验,是进行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前的常规检...[详细]
诊断
诊断男性不育症,至少须明确以下几点:①是男方不育还是女方不育,或双方都存在不育因素;②如为男方不育,是属于绝对不育,还是相对不育;③是原发不育还是继发不育;④如为男性不育,应尽可能查明引起男性不育的确切病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 男性不育症的检查与诊断方法一般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精液检查、内分泌检查、免疫学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睾丸活组织检查、精液的生化检查及其他检查等。通过以上各项男性不育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估,然后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男性不育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类。
治疗
男性不育的患者,除了应当查明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才能收到更佳的疗效。 1.心理上要坦然对待,不能过分焦急和忧虑 对待不育症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因为睾丸制造精子需要1个过程,一般从精原细胞演变成精子大约需要74天,精子从睾丸排出后又要在附睾中经过18天左右的成熟过程,才能排出体外。所以即使药物有效,也要在3个月后才能显效。因此治疗不育症常以3个月为1疗程,频繁换药对治疗是不利的。另外,情绪上的不稳定也可以造成生精功能和性功能的障碍,据统计,由于情绪障碍引起的不育约占全部不育人群的5%,可见稳定情绪、耐心治疗的重要性。 2.避免不良环境因素 ...[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