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阴茎癌的发病率由于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卫生习惯等因素,很不一致。一般欧美各国发病率较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发病率较高,而犹太民族及穆斯林国家发病率很低。绝大多数阴茎癌是鳞癌,其他包括疣状癌和腺癌等。
病因
阴茎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以包皮过长、包茎、包皮垢学说较为公认。包皮环切术,常与宗教有关,而阴茎癌有包茎而未行包皮环切术者可达25%~75%。在犹太民族中,新生儿即行包皮环切术,阴茎癌极罕见,伊斯兰民族3~5岁行包皮环切术,其阴茎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未行包皮环切术的人群。在美国,阴茎癌发病率为1/10万,未行包皮环切术阴茎癌发生的风险为1/600,细菌产物包皮垢长期刺激包皮和阴茎头是阴茎癌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一般统计成年以后行包皮环切术不能预防阴茎癌的发生,因为已受到包皮垢的长期刺激。迄今尚未找到包皮垢是致癌物质的确切根据。有实验证实,将马的包皮垢接种于小鼠皮下而致皮肤癌;人的包皮垢涂于小鼠宫...[详细]
发病机制
本病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其他如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少见。阴茎癌主要经淋巴转移,可转移到腹股沟、髂血管旁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等处。因双侧淋巴结交错相通,亦可转移到对侧。一般较少侵犯到尿道。当肿瘤穿透白膜时可侵入海绵体而发生血行转移,但多数发生在淋巴转移之后。 本病准确分期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有直接关系。其分期方法各不同,临床上常用的是Murrell和Williamas分期。Ⅰ期:肿瘤局限于阴茎,无明确的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局限于阴茎,有阳性淋巴结转移;Ⅲ期:肿瘤局限于阴茎,有不能切除的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播散侵犯到会阴及身体远处。
临床表现
1.多见于40~60岁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 2.早期癌变为阴茎头或包皮上皮增厚。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阴茎头部丘疹、溃疡、疣或菜花样斑块,继则糜烂,边缘硬而不整齐,自觉刺痛或烧灼样痛,有脓性恶臭分泌物。有包茎或包皮不能上翻时,可隔着包皮仔细触摸,有肿块或结节感,局部有压痛。早期病变多在包皮环切后方可看到。 3.早期病变如得不到适当处理,病情逐渐发展,疣状结节增大或溃疡扩大、加深,出现包皮紧张、变薄、发亮。肿块或溃疡边缘可露出包皮外口。进而癌肿穿破包皮,出现菜花状肿块或癌性溃疡,伴恶臭味分泌物。晚期肿瘤继续发展可侵犯整个阴茎和尿道海绵体,甚至浸润阴囊、阴囊内容物及耻骨前区组织。...[详细]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淋巴造影:对诊断转移有一定帮助,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选择经足背部、阴茎、精索淋巴管注射造影法。若有转移可显示淋巴结不规则、充盈缺损,淋巴管变形、受压阻塞等征象。 (2)B超:可确定肝脏、腹腔有无转移灶。 (3)CT、MRI:检查腹膜后及脏器有无转移。 2.其他检查 活组织检查为最重要的组织学诊断依据。原发癌肿进行活组织检查可明确癌肿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可明确有无转移,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诊断
40岁以上病人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发生阴茎头部肿物或溃疡经久不愈,日趋扩展,边缘隆起、有恶臭者应高度怀疑阴茎癌。早期病变常隐匿在包皮内而被忽略以致延误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行活组织检查。病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因肿瘤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因感染所致常有触痛。两者有时不易鉴别或两者同时存在,故必要时须行淋巴结活检。
治疗
阴茎癌应在病理证实后才开始治疗,以避免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精神创伤。制订治疗方案须以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病人全身情况为依据。 1.手术治疗 包括原发癌肿的手术和腹股沟淋巴结的手术。 (1)阴茎局部切除术:阴茎癌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切除复发率高达25%~45%,须慎重选用。仅适用于:①局限于包皮的癌肿,可单纯施行包皮环切术;②位于阴茎头的外生疣块型癌肿,直径0.7cm以内,未浸润阴茎海绵体者;③疣状癌位于阴茎头,基底不超过阴茎头半径者。切除范围应距癌肿边缘0.5cm,深部切至阴茎海绵体。切除标本须经全面病理检查,尤其是边缘,若切除不彻底须改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施行...[详细]
预后
阴茎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患者年龄及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一般肿瘤局限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0%~100%。若发展到晚期,特别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Skinner等报道,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20%。
预防
及时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注意局部清洁,对癌前病变给予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