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granulomatous prostatiti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为非特异性,常与近期的尿路感染有关。多半病例直肠指诊可及前列腺硬结或弥漫性硬块,与前列腺癌不易区分,故有讨论的必要性。 本病曾称为“前列腺肉芽肿”、“慢性纤维性巨细胞前列腺炎”、“嗜酸细胞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等。1943年,Tanner和McDonald首先描述了37例不明原因的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以后被Symmers(1950)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以与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特异性者区分。1951年Melicow提出过敏性前列腺肉芽肿。1972年Towlighi描述了继发于经尿道切除(TUR)...[详细]
病因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发病与局部强烈的异物反应有关。前列腺导管阻塞是首要因素,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过程或外科创伤造成的组织坏死,前列腺增生也可能造成或加重前列腺导管的梗阻。感染和炎症破坏导管和腺体上皮,细胞碎片、细菌毒素和前列腺分泌物进入组织间隙,成为基质内异物,激发肉芽肿性炎症反应。肉芽肿性炎症可能是局限的,也可能累及整个前列腺。炎症缓解慢,约需2~3个月的时间,局部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质地发生变化。 Stillwell(1987)将肉芽肿性前列腺炎按病因分为4类: 1.非特异性 占70%,常继发于近期的尿路感染。 2.经尿道术后或针吸活检后 占24...[详细]
发病机制
前列腺大体标本表面可呈结节状,切面呈结节分叶状,部分腺体有小囊腔,或可见灰白色致密区域。所有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中,结节性和弥漫性病变分别占40%和60%。 肉眼可见小而坚韧的黄色颗粒状结节。镜检有丰富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有或没有中心液化坏死),这些肉芽肿局限在腺泡周围区,亦可广泛地侵及整个腺体,病变充满上皮样细胞,以组织细胞的泡沫样细胞占优势,易和癌细胞混淆。前列腺泡可被密集的分叶核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所取代,腺管常常扩张破裂,充满炎症细胞,病变早期可以有极度水肿,为除外特异型肉芽肿性反应,需行酵母菌、真菌和结核菌染色。
临床表现
83%的患者有严重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尿频、尿道烧灼感、尿痛,偶见血尿、会阴痛、耻骨上不适。 直肠指检:肉芽肿性前列腺炎肿块一般发展较快,结节较大,有弹性,不规则,软硬不一致。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对诊断多无帮助。部分患者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嗜酸细胞增加者少见,意义甚小,因除过敏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外,其他部位真菌或寄生虫感染也有可能。大部分患者有脓尿,半数患者有镜下血尿。尿培养可见革兰阴性菌。血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者很少见。 血前列腺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可一过性升高,更易与前列腺癌混淆。Speights(1996)报道10例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4例血PSA>4.0ng/ml。其中3例PSA 4.0~6.0ng/ml之间,1例为10.1ng/ml。随诊1年以上全部病例PSA均恢复正常。但需注意对...[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经耻骨上B超或经直肠B超可见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或前列腺回声不均,与前列腺癌相似。其他B超所见有前列腺增大、形态不规则但包膜完整等。MRI对诊断帮助不大。注意发现个别与本病并发的前列腺癌。此外,即使已获得本病的诊断,在随诊中如发现可疑前列腺癌的证据,仍需再次活检。 2.前列腺穿刺活检 经会阴用Travenol Tru-Cut活检穿刺作组织学检查或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作组织学检查,能明确诊断。
诊断
近期发生急性尿路感染,继而下尿路梗阻,同时前列腺迅速增大、变硬,出现硬结,血PSA可能升高,B超发现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或前列腺增大、密度不均,应考虑到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可能,需在B超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若无条件活检,可用抗生素或消炎药治疗观察,每2周行直肠指检1次,2个月后,1~2个月1次,直肠指检若硬结变小,其他正常,即可确诊。
治疗
以抗菌消炎药为主,辅以中药治疗。抗生素和消炎药要交替应用2~3个月,治疗及时肿块迅速消失。中药治则为:补肾阴、软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胎盘组织液肌内注射亦有显著疗效。少数有严重梗阻症状的患者需行前列腺切除。需注意前列腺粘连严重,开放手术操作困难,应首选TURP。
预后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预后良好,但过敏性者预后不乐观。绝大多数患者在几个月内症状缓解,硬结可消失,如不消失可能与病灶纤维化有关。本病极少复发。有患者在本病症状缓解数年后发生前列腺癌,需引起注意。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