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泌尿外科
- 别名: 暂无
- 症状: 腰痛 腰腹部肿块 体瘦个高者出现尿频和腰酸痛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多见于女性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正常肾盂的位置在第1、2腰椎之间,左肾稍高于右肾,肾脏可随呼吸、体位改变上下移动,但其移动范围不超过1个椎体(2~4cm),超过上述范围即为肾下垂(nephroptosis)。少数患者肾蒂较长、腹肌薄弱,肾被腹膜包裹,肾脏在腹部广泛移动,此类又称游走肾(movable kidney,floating kidney)。
病因
肾下垂的发生可能与肾窝浅、肾蒂长、肾周脂肪减少、肾周结缔组织松弛、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或腹压突然减少(如分娩)、损伤(如由高处跌下或躯体受到剧烈震荡)、久坐久站等诸多因素有关,可能是单个因素,但大多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
肾下垂可牵拉肾血管或使其扭曲,从而造成肾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肾充血、肿胀,以致发生绞痛、血尿、蛋白尿甚至无尿;肾脏下移后引起输尿管扭曲、成角,导致肾积水,并可继发感染和结石。肾下垂常伴有其他内脏器官下垂。
临床表现
1.腰痛 呈钝痛或牵扯痛,久坐、久立或活动后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2.Dietl危象 系肾蒂突然牵拉或输尿管发生急性梗阻所致,表现有肾绞痛、恶心、呕吐、虚脱、脉搏增快等症状。 3.消化道症状 因交感神经激惹所致,可以有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4.神经官能症 表现为失眠、乏力、心悸、头昏、眼花等症状。 5.泌尿系统症状 继发感染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尿。 6.体格检查 肾区双合诊能扪及光滑肾脏下极,比较平卧与侧卧及直立时肾脏的位置和活动度,即能作出初步诊断。
并发症
肾下垂还可引起多种肾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慢性肾炎、肾积水、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缺血、高血压及肾萎缩。另外,下垂肾脏本身可影响其他脏器,压迫肠系膜上动脉可使盲肠充血,进而可致慢性阑尾炎。压迫十二指肠可致幽门梗阻,胆管及胃扩张。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偶可有蛋白。也可作对比试验,即嘱病人睡前排尿,平卧睡眠,次日晨起留尿标本。起床活动后再留1份尿标本。观察两份标本之间红细胞计数的差异。通常,第2份标本中的红细胞应比第1份标本中的多。合并感染时,尿中可有脓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 比较卧位及直立位的肾下极位置活动度即可做出诊断。 2.排泄性或逆行性肾盂造影 先摄平卧位X线片以及最后摄直立位片,了解肾盂位置。如肾盂较正常位置下降1个椎体即为肾下垂。若下降至第3腰椎横突水平即为1度,降至第4腰椎突为2度,降至第5腰椎横突为3度,第5腰椎以下为4度。
诊断
根据完整病史与体格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体格检查时应能扪及肾脏,下移肾脏通常容易触到,当触诊有困难时,可让患者上下几级楼梯,然后进行立位触诊,有助于扪及肾脏。立位与卧位IVP与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大多数肾下垂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也就不需特殊治疗。如疼痛较重,或有并发症时可考虑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诊断肾下垂后,不论程度如何,均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尤其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并发症时。非手术治疗包括高热卡饮食,增加肾周脂肪;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大腿抬高;加强锻炼,增加腹壁张力;腹部按摩;电刺激;消除感染病灶;调理神经衰弱;使用各种类型的腹带及肾托。 2.硬化剂注射 肾周脂肪囊内注射硬化剂后,产生化学性、无菌性炎症,肾脏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固定。常用药物有奎宁明胶、醋酸酚、自体血液等。适应证是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凡患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