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裂情感性障碍又称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chizo-affective psychosis),是指一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分裂症状为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症状。 本病是由Kasanin(1933)首先提出,病人同时存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症状,有诱发应激因素,急性起病,家族中若干病例有情感障碍,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特殊类型,称分裂情感型,又有混合型、循环型之称。1970年以后有部分学者将此病归属于情感性精神病。ICD-9将之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所谓分裂情感型精神分裂症;ICD-10也将之与精神...[详细]
病因
1.遗传因素 一级亲属的对照研究资料(Maier和Krause,1989)表明,本病在遗传学上是介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之间,而单相重症抑郁则无明显的遗传上的特异性。推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两种遗传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两种基因的联合。但这一假设与临床特点不符合,如病人具有精神分裂症基因外,还具有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基因,则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预后将较以上两种精神病更差,因第二个致病基因对预后起不良影响。另一假设为延续性模式(continuity model),该假设认为:单相、双相、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是一个从黄色→绿色→蓝绿色→蓝色的连续。双相为黄色疾病,精神分裂...[详细]
发病机制
有关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作者(Samuel Siris,Michael Lavin,1995)提出可以参考精神分裂症的素质模式。少数病人遗传负荷、生物学基础极为显著者,不论在任何环境中均能发病,出现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和感知障碍。遗传素质处于中间状态者,只有在一系列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冲击下发病。遗传素质负荷极为微小者,在应激影响下不易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在遗传学上介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有学者推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两种遗传性疾病,即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两种基因的联合。 研究发现,发病前应激或巨大生活事件对本病的促发因素为60%,...[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相,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先后在发病中出现。分裂症状为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2)病程常有反复发作,间歇期或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 (3)起病较急,发病前可有诱发应激因素。 (4)病前个性无明显缺陷,部分病人可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 (5)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2.临床分型 根据情感障碍在发病时,情感障碍的症状特点呈单相或双相发作(躁狂、抑郁还是两者兼有),可分为3种类型:躁狂型、抑郁型、混合型。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合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
其他辅助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辅助实验室检查。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必须具备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在整个病程中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而且出现与消失时间比较接近。在诊断中要注意整个病程的症状演变,不可只以一时所见的症状为诊断依据,否则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发病中分裂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时间,必须持续2周以上,以此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条件之一。本病诊断要点: 1.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在临床上都很突出,难分主次。 2.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不全或缺乏。 3.分裂性症状与情感性症状在整个病程中同时存在至少2周以上。并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比较接近。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系统(CCMD-2-R...[详细]
治疗
一般采用抗躁狂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可取得较好疗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用电休克治疗(ECT)。 1.分裂情感性躁狂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对这一状态的精神药物,最常用的药物是氯丙嗪和锂盐。两者对控制急性症状均有效。但有资料提示,控制高度兴奋的病人,氯丙嗪效果优于锂盐;中等度兴奋的病人,两者效果相当。两者合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锥体外系副作用在联合使用时有所增加。氯丙嗪的剂量同一般治疗剂量。锂盐的剂量要通过监测血锂进行调整。电休克治疗(ECT)是一种对急性情感性躁狂有效的手段,当需要有快速反应时(危险处境)以及其他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分裂情感性躁狂的控制速...[详细]
预后
国外将本病分为分裂躁狂和分裂抑郁两型。研究预后时,分别与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或抑郁症相比较。Angst(1986)和Samson(1988)复习文献资料后指出本病预后较精神分裂症好,较情感性精神病差。最早有作者提出过,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躁狂型预后和躁狂症相接近,而抑郁型的预后和重性抑郁明显不同,但并未为以后的资料所肯定。 Coryell等(1990)认为慢性化是本病预后的指征,不论是分裂躁狂型或分裂抑郁型。 纵向调查的资料对确定预后有帮助。有资料提出:如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而缺乏情感性症状是预后不良的指征。Coryell概括文献中其他预后不良的指征:病前适应能力差,青少年时期适应...[详细]
预防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大体上是协同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工作以及在医学的现有水平上开展的。至于从根本上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则有待于精神病学和各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原理的充分阐明。这是人类历史赋予医学科学的一项艰巨而崇高的使命。 在当前,几乎普遍公认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与流行病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多源因素。就是说,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与患者个体的遗传因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因素,以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广泛的联系。该病发病前应激或巨大生活事件对本病的促发因素为60%,故针对已发生事件进行预防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