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颈椎本身从出生后即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椎间关节的水平位、韧带的松弛及脊髓与椎管的比例等均构成其不稳定的解剖学基础。临床事实证明,近年来,因颈椎不稳所引起的病例日益增多,应引起大家重视。颈椎椎节不稳既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一个过程,在持续时间过久时又可以是一个独立性疾患。作为一个病理改变的过程,颈椎椎节不稳不仅与颈椎病的发病、分型及症状等关系密切,并与其治疗,尤其是手术疗法的选择等休戚相关。后者则因为其为一个单独性疾患而需进行诊断与治疗。此外,再加上涉及上颈椎不稳症的病例日益增多,且其在治疗上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将二者作为专题一并加以讨论。 众所周知,随着影像学的进展,...[详细]
病因
引起上颈椎不稳的因素有多种,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头颈部外伤,局部炎症,解剖因素和供血因素等。
发病机制
1.先天性发育异常 上颈椎是脊椎中最易发生发育性畸形的部位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有: (1)齿突畸形:最为多见(见图1),主要表现为: ①齿突缺如:较为罕见,作者曾遇到数例。此时,由于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扣锁关系的丧失,以至于成年后表现为严重的枕颈和(或)寰枢椎半脱位,甚至可以发生意外而突然死亡。 ②齿突发育不良:较前者多见,多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在青少年时可毫无症状,甚至到成年以后也仍可毫无异常感,但常因外伤等诱因引起枕颈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以致可以造成致命性后果(其中包括手法操作或大重量牵引治疗时发生者)。 ③齿突分离:系因在发育过程中齿突...[详细]
临床表现
视造成局部不稳的原因、类型、部位及具体情况不同,其临床与X线表现差异较大。因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不稳(颅底凹陷症、齿突骨折脱位后等)症状多较重;而仅仅由于动力性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不稳,症状则较轻,多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病程长、发病缓慢者其症状较轻,而急性发生者的症状重。使椎管矢状径变宽的损伤(如Hangman骨折、寰椎分离性骨折等)后期残留的不稳,从X线片上看十分明显,但临床症状却轻(图3);而使椎管变狭窄的损伤,其表现当然较重。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本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所见特点可相差甚大,在观察判定与诊断上需全面考虑,但仍应以临床为主。 临床主要特点: 1...[详细]
并发症
有患者后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片特点 对上颈椎不稳定者除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外,主要强调: (1)开口位:即在患者不停地做张口及闭口动作时拍摄以颈1、2处为中心的正位点片,此时可以较清晰地显示出颈1、2处有无畸形及损伤,并可判定颈1、2之间的咬合关系有无变异(侧方移位或旋转)。 (2)以颈1、2为中心的侧位屈伸点片:除观察有无颅底凹陷症及颈椎其他先天性畸形外,尚应测量寰齿间的前后距离,以判定有无寰枢椎脱位,并推断脊髓有无有受压的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突前缘的距离(ADI)为2~3mm(女性偏小),前屈时稍宽,仰伸时则狭窄,如超过4mm,则属异常。另一方面,亦可同时测量寰椎后弓前...[详细]
诊断
主要依据:既往病史,包括有无先天发育性畸形、外伤史及咽喉部炎症等;临床症状特点,以及X线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CT及MRI检查)等。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器质性不稳和动力性不稳两类。 1.器质性不稳 多因颈枕部病变所致,包括: (1)自发性寰枢椎脱位:以儿童为多见,多因咽喉部炎症所致。 (2)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后遗症: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损伤严重者,均可引起不稳症。 (3)颅底凹陷症:并非少见,应注意早期诊断,主要在于对本病的认识。 (4)上颈椎外伤后遗性不稳症:除寰枢椎脱位外,尚包括上颈椎其他各种骨折等损伤后期由于韧带撕裂、松弛所致者。 (5...[详细]
治疗
视病因及病情不同而酌情选择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原则上应先试以非手术疗法,无效时方考虑手术。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一般性上颈椎不稳,不伴有脊髓受压或神经刺激症状者。 ②对儿童上颈椎不稳者,即便有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亦应先行非手术疗法,多可好转或痊愈。 ③年龄在65岁以上,或合并全身性疾患不适于手术者。 ④其他:包括不适合手术疗法的危重病例、术前待床或待手术者、手术失败及其他特殊情况者。 (2)具体方法: ①颈部制动:可酌情选用吊带牵引、颅骨牵引(均为维持重量,1~1.5kg,切勿过重)、带...[详细]
预后
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疗效差异较大,因而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规律如下: 1.单纯性不稳者 预后一般均较好。 2.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不稳者 采取制动或手术融合亦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3.合并脊髓压迫症伴全瘫者 预后大多欠佳,尤其是由颅底凹陷所致者。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