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又称胫骨结节骨骺炎或骨软骨炎、无菌性坏死、牵引性骨骺炎。1903年,Osgood首先报道了一些胫骨结节部分撕脱的病例,不久,Schlatter又提出本病是胫骨上端骨骺的舌状下垂部分的骨骺炎,故本病亦称Osgood-Schlatter病。
病因
胫骨结节骨骺是胫骨上端骨骺向前下方延伸的舌形突起(图1)。此骨骺为一牵伸骨骺,有髌韧带止于其上,使它承受经常的牵伸张力。胫骨结节骨骺约在11岁时出现胫骨骨突骨化中心,约16岁时,结节的骨化中心与胫骨上端骨骺的骨化中心融合。18岁时,胫骨结节与胫骨上端融合。在18岁以前,该结节与主骨之间有一层增殖的软骨联系。在软骨下方,新骨比较薄弱。强有力的股四头肌收缩可致本病。
发病机制
本病发生于骨骺未闭合前的青年生长期,该处的血循环来自髌韧带,而股四头肌发育较快,肌肉收缩使髌韧带的胫骨结节附着处张力增高并肿胀,引起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剧烈运动或外伤可导致胫骨结节积累性劳损甚至发生撕脱骨折,从而影响血循环,造成骨骺的缺血性坏死。由于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和成骨细胞的活跃增生,髌韧带及其附近的软组织可出现骨化,并有新生小骨出现,位于胫骨结节的前上方。这些新生小骨的组织学表现与骨化性肌炎的骨化组织完全相同。由于髌韧带的牵拉,胫骨结节处的成骨细胞活动,促进骨质增生,使胫骨结节增大,明显向前突出(图2)。胫骨近端骨骺可早期融合,以致在骨骼成熟后引起高位髌骨和膝反屈等并发症。...[详细]
临床表现
以膝痛为主要表现,行走时明显。在做奔跑、跳跃运动使股四头肌收缩时,以及上楼、用力伸膝或跪地活动压迫骨骺时,疼痛加剧。疼痛明显时可导致跛行,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骨骺完全骨化后,疼痛可消失。检查可发现胫骨结节隆起、坚硬,在髌韧带附着处有增厚和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在股四头肌抗阻力伸膝时,疼痛或压痛明显加重。成年后,遗留1个无症状的隆凸,偶尔在髌韧带处有1个疼痛的小骨片,或形成高位髌骨。
并发症
可出现高位髌骨和膝反屈。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X线片早期可见胫骨结节前上方髌韧带附着处软组织肿胀、肥厚,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碎片;中期可见胫骨结节骨骺呈舌状,密度增高,不规则,边缘模糊,呈现点状或游离骨片状,或向前方移位,形成骨赘,甚至完全碎裂,与骨干分离;晚期可见游离骨片更加显著,胫骨结节呈不规则的碎块增生融合(图3)。
诊断
根据年龄(18岁前)、强力运动史、膝前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休息后减轻,运动后或压迫局部疼痛加剧,有时可有跛行、局部隆起、坚硬、压痛(+)抗阻力伸膝时疼痛明显加重,即可诊断,X线片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
1.保守治疗 大部分患者仅需保守治疗或不需治疗。对早期疼痛较轻者,只需停止剧烈运动,症状即可消失。配合局部热敷、理疗有助于血运状况的改善,以减轻肿胀、疼痛。对疼痛剧烈者,可局部注射醋酸曲安奈德,也可用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制动3~6周,症状通常可以消失。 2.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并造成功能障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1)胫骨结节经皮钻孔术:局部麻醉下用克氏针经皮肤钻孔。第1次钻孔在胫骨结节外上方做向内下方向心性斜穿,直达髓内。第2次在1周后,于胫骨结节内上方向外下方斜穿。一般2次钻孔后疼痛即可消失。对特别顽固者则在第3周后再钻第3个部位。 ...[详细]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Krause、Williams和Catterall共总结了50例69侧胫骨结节骨骺炎,发现尽管60%的患者下跪时有不适,但76%的患者认为自己无活动受限。临床上将本病分成不同的两组: 1.治疗前X线片上显示已有碎裂,随访时有胫骨结节异常或小骨分离。 2.治疗前有软组织肿胀而X线片上没有碎裂,随访时无症状。 Krause等认为,Osgood-Schlatter病的症状在部分患者中有可能自动消失,而那些症状持续者容易发生胫骨结节变形,这与早期X线片显示的骨骺碎裂有关。Lynch和Walsh报道了2例非手术治疗Osgood-Schlatter病致...[详细]
预防
科学锻炼身体,做好练前准备,不要过度地跑、跳、蹲,循序渐进,避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