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跗骨骨折的60%,多为高处跌落足跟着地所致。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重均为损伤之要素;另有从下方反冲击力作用于足跟所致。因跟骨骨折多为坠落伤,并且约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故对每一跟骨骨折病人都应想到这一点,注意查体并照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以免漏诊。
病因
高处坠落时足跟着地的直接暴力所致。
发病机制
1.垂直压力 约有80%的病例系因自高处跌下或滑下所致。视坠落时足部的位置不同,其作用力的方向亦不一致,并显示不同的骨折类型,但基本上以压缩性骨折为主。此外尚依据作用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其压缩的程度呈不一致性改变。 2.直接撞击 为跟骨后结节处骨折,其多系外力直接撞击所致。 3.肌肉拉力 腓肠肌突然收缩可促使跟腱将跟骨结节撕脱,如足内翻应力过猛则引起跟骨前结节撕脱;而外翻应力则造成载距突骨折或跟骨结节的纵向骨折,但后者罕见。
临床表现
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X线片主要是标准侧位及轴位片,摄轴位片时X线球管应与足纵轴线呈40°角投照,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0°~40°(图1)。 一般分为以下2型: 1.关节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 (1)跟骨后结节骨折(图2):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撕脱性骨折之分。 (2)跟骨前结节骨折(图3):如图所示,其骨折线穿过跟骨前结...[详细]
并发症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当跟骨限局性部位压力增大后,易形成胼胝、疼痛,由于跖侧皮质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病人常诉跗骨窦处疼,对确诊者可行关节融合术。 3.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 表现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广泛性压痛及活动时疼痛,易被误诊为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三关节融合术,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将增生造成卡压的跟骨部分广泛切除并松解肌腱,即可缓解症状。 4.屈趾肌腱粘连爪状趾畸形 见于屈趾及屈肌腱,可行肌腱切断或松解术。 5.跟腱无力 因结节关节角减少,跟骨结节上移使跟腱相对松弛,行走...[详细]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
诊断
跟骨骨折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除依据外伤史及临床症状外,主要从X线平片(正、侧位及轴线位)加以确诊,并依此进行分型。仅个别病例需CT扫描或MRI检查。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动4~6周。待临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弹性绷带包扎,促进肿胀消退。同时作功能锻炼。但下地行走不宜过早,一般在伤后12周以后。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后结节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疗法。即休息3~5天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锻炼,同时辅以理疗按摩等。 2.手术治疗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详细]
预后
一般骨折,预后尚可。当严重的粉碎形骨折时,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