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后者有时又称球孢子菌肉芽肿。
病因
病原菌粗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寄生在人体组织内。本菌呈双壁球形,称为球体,球体成熟时含有圆形或不规则形内生孢子,数目可由数个到数百个,呈周边向内排列,球体成熟后又释放出内生孢子,如此循环往复地生长繁殖。菌体排出体外,在腐物上或培养基上生长发芽,延长分支成为菌丝体,分隔明显,称为关节菌丝。
发病机制
在流行区的自然界土壤中可分离出粗球孢子菌。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亦有因吸入而受染的报道。动物如牛、驴、马、羊和狗皆可受染。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主要侵犯肺、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关节、内脏及脑。根据病菌侵入途径、发病部位及转归,临床上可出现两种情况:①原发性球孢子菌病:6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是球孢子菌素皮试阳性。部分患者可有临床症状,受染后约经2周的潜伏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咳嗽、低热、盗汗、头痛、脓痰中伴有少量血丝。有时伴有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疱疹性结膜炎或急性关节炎。少数患者可伴发结节性红斑和多形性红斑损害,范围比较广泛,除四肢外,面颈部亦可发生。X线检查,80%的患者肺部可查到病变,如肺炎样、结核球样病变、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病及胸腔积液等表现。②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皮肤外伤后...[详细]
并发症
并发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实验室检查
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当找到厚壁球体,10~80μm直径大小,内含2~5μm直径大小内生孢子,可助诊断。 (2)真菌培养:在沙堡琼脂上(应只作试管培养,不可作平皿培养),26℃ 3~4天长出白色膜状菌落,周边长出菌丝,后呈棉花状,久之成粉末状,涂片可见关节菌丝和厚壁孢子,此时感染性极强,应防实验室感染。 (3)动物接种:临床标本或培养悬液于小鼠腹腔或豚鼠睾丸内接种,7~10天内于腹膜、肝、脾和肺等病灶内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球体。豚鼠于接种后1周内,睾丸肿胀,亦可找到菌体。 2.血清学检查 患者可产生沉淀素(IgM),轻症可阴性,阳性者示病情发展...[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 1.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 病变主要为慢性肉芽肿,内有中性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偶有巨细胞等浸润;有时可见小脓疡,其中含有内生孢子的球体。淋巴结肿大,可见明显的肉芽肿性改变,其中有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亦可形成脓肿,在其中可查到含有内生孢子的球体。 2.进行性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的疣状结节 其组织病理改变似皮炎芽生菌病。若有脓疡形成,可见到干酪样坏死,在异物巨细胞内可见到球孢子菌的孢子球体,数量常较多。若为皮下脓肿,其组织相如瘰疬性皮肤结核,中心坏死,周围绕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浸润,在巨细胞内仅见到菌体。
诊断
本病诊断除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外,还须结合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活组织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才能确定。
治疗
1.原发性球孢子菌病 需要适当休息及给予支持疗法。肺部有空洞者应采取保守疗法。若有持续性咯血,可考虑手术治疗。伴有结节性红斑或多形性红斑、关节痛及关节炎的病例,在选用两性霉素B的同时,可并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2.进行性球孢子菌病 可选用两性霉素B及酮康唑等药治疗,但剂量要大,用药时间要长。
预后
发生感染后呈慢性进行性或急性播散性而迅速死亡。
预防
初到流行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注意预防感染。球孢子菌的菌丝型菌落传染性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