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是指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接,后者发出主动脉,而左心室与左心房相连并发出肺动脉干。大血管错位,又称大血管转位,系主动脉与肺动脉在解剖上互换位置,形成体循环与肺循环异常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病因
大血管错位的发生与胎生期心血管的扭转和动脉圆锥的发育分隔等密切相关。有关本病的发生与解剖分类相当复杂,各家提法不一。简述之,在胎生第5~6周心管扭转。正常时右向襻转(D-Loop),右心室位于右侧,左心室位于左侧。主动脉圆锥位于右后偏下,而肺动脉圆锥位于左前偏上。心管在发育过程中如左向襻转(L-Loop),或者由心室起源的动脉圆锥干不呈螺旋状而呈笔直地发育分隔,便会形成右心室在左,左心室在右,或主动脉在右前,肺动脉在右后的位置变化。 Van Praagh将大血管错位分为8型,其中Ⅱ、Ⅲ、Ⅵ、Ⅶ型为生理矫正型,其他4型为生理不能矫正型。通常心管右向襻转引起右襻大血管错位(Ⅰ、Ⅷ型),...[详细]
发病机制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中最常见者为右型转位,即升主动脉起自右室,位于右前方;肺动脉起自左室,位于左后方(图1)。这样形成两个截然分开的循环系统,其循环经过是:“右房→右室→主动脉→全身→体静脉→右房”;而“左房→左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房”。患儿出生后必须伴有两个大循环间的分流交通,始能维持生命。交通的部位可在心房、心室或大动脉,即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偶见支气管动脉。通过这些通道,部分含氧血可从肺循环进入体循环,缺氧血从体循环流入肺。其结果是体循环血由两部分构成:主要部分为回流到主动脉的体静脉血,小部分为通过交通分流来的含氧量高的血,这个分流供给了体循环需要的氧,...[详细]
临床表现
在室间隔完整的大动脉转位新生儿,两大循环间的交换血流量少。存在着明显的青紫(室间隔完整和血液混合不充分的新生儿青紫明显),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即被发现,且大多情况下为惟一症状。体格检查可见明显发绀,外周血管脉搏正常,右心室搏动增强。听诊第1、第2心音响亮,第2心音常单一或轻度分裂,心脏杂音柔和或缺如。柔和的喷射性杂音可是功能性左心室流出道杂音或是动脉导管未闭引起。 当存在大的循环间分流,如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或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因交换血流量较多,则表现为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为主,伴有轻度发绀。伴有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通常在生后1周内出现症状,典型的表现为水冲脉,连续性杂音可不明显;伴有...[详细]
并发症
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栓塞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可发现有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线 出生时心脏大小及肺野均正常,但纵隔阴影狭窄,可能与主、肺动脉呈前后位及因缺氧与应激引起胸腺发育不全有关。随着肺血流的不断增多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心脏扩大、肺血管影逐渐明显,进而形成“蛋形”心影。当伴有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心影更大,肺野充血明显。与之相反当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时,肺野缺血,心脏大小正常。 2.心电图 患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心电图常无特异性改变。额面QRS电轴在 90°~ 120°,右胸导联主波为R波,右心室占优势。室间隔完整者,几周内可出现持续电轴右偏和右室肥厚表现。伴大型室间隔缺损时,表现为双室肥大。即使有明显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血管阻力增高时...[详细]
诊断
1.临床特点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1~3∶1。临床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生时即有发绀。发绀的程度随患儿体重的增加而加重。如不伴室间隔缺损,则发绀更明显,同时呼吸增快、肝大、进行性心衰。如伴动脉导管未闭,其血流常由肺动脉流向主动脉,则可见躯体下部与下肢的发绀较身体上部和上肢轻。患儿往往早期死亡,体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的杂音提示合并室间隔缺损;心底部收缩期喷射样杂音提示合并肺动脉口狭窄。半数以上病例第2心音分裂。 2.影像学检查 (1)X线胸片检查:示肺部充血,大血管阴影改变及左右心室增大。由于升主动脉在肺动脉前方发出,后前位胸片中主、肺...[详细]
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是给患儿静注前列腺素E,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或行球囊房间隔缺损扩张术,以提供足够的体-肺动脉血液分流,保持体动脉系统的血氧饱和度。如经此处理,缓解低氧血症仍不充分,则在4~8个月时行房间隔扩大术,以增加两循环的血液沟通,维持患儿生存。待成长至2~3岁时再施行矫治手术,如心房内血流改道(Mustard手术或Senning手术)或者动脉血流改道(Jatene手术)等。 1.术前处理 对于有严重缺氧的婴儿,应在转送至三级医院前即行静脉静滴前列腺素E1或前列腺素E2以扩张动脉导管,伴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静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球囊房隔造口术可作为最初的姑息性手术。在X线或超声心动图的直...[详细]
预后
本病不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病婴出生后第1周30%死亡,1个月内50%死亡,6个月内70%死亡。如合并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室及有肺动脉口狭窄,则存活时间较长,平均寿命为5年。 未经治疗的大动脉转位患儿临床多表现危重;新生儿早期患儿常见的致死因素包括组织缺氧和酸中毒;在婴儿期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幼儿期则是以血栓栓塞和渐进性肺血管疾病为主。 1.Mustard和Senning术后 Sarker等在对226名Mustard手术和132名Senning手术患儿术后长期疗效的比较研究中,发现Senning术术后生存率较Mustard术高。两者术后5年、10年、15年的存活率分别...[详细]
预防
询问家族史了解遗传情况,调查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探求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病因。Shaw通过对住址的调查来了解孕母可能受到的环境致畸因素。母亲生产时的地址有时被用来代表早期妊娠的地址以估计环境因素。作者调查了怀胎及生产时母亲的地址,大约有24.8%的母亲在开始怀孕与生产之间搬了家。因此观察生产地址可能降低先天性畸形与母亲接触环境的关联的阳性结果。应要调查怀胎时住址的环境。Schwanitz主张生前检出心脏畸形可作为染色体检查的指征。作者提到对588个胎儿出生前诊断有生长迟缓及(或)先天性畸形者进行了染色体检查,在这些病例中有116例(19.7%)被证明有染色体异常。在这些出生前诊断的畸形胎儿中,有心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