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食入被细菌、细菌毒素、真菌、毒物污染或含有毒性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常发生各种并发症造成患儿死亡。
病因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在制作、贮存、运输及出售时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常见的细菌有沙门菌、大肠埃希杆菌、副大肠埃希杆菌、嗜盐菌等;另一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和链球菌等污染食物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放出毒素被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细菌外毒素经高温处理可杀死细菌,但毒素未被破坏,食入后仍可中毒。 2.真菌性食物中毒 指有毒的真菌,如赤霉菌、毒青霉菌和黄曲霉菌等污染食物致中毒。 3.有毒的动、植物中毒 食物本身含毒,如河豚、蟾蜍、毒蕈、木薯、白果及发芽的马铃薯本身含毒,食后发生中毒。 4.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掺杂入一些重金属,有机磷等引起中毒。
发病机制
1.毒物直接作用 毒物可直接导致机体各种器官功能紊乱、中枢神经功能抑制、脑水肿、肾功能不全、溶血、多系统损害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循环衰竭、呼吸肌麻痹致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或者猝死。 2.许多继发或间接因素参与组织器官的损伤 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自由基损伤、微循环障碍、继发感染、内环境失调等。
临床表现
夏秋季多见,起病急,常常同时有数人或数十人发病,症状相似。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常有发热。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中毒临床各有特点: 1.沙门菌中毒 多由食肉或内脏引起,尤其是病死的家畜。潜伏期6~24h,最长可2~3天,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乏力,可伴皮疹,大便有脓血。病程1~3周,可死亡。 2.葡萄球菌中毒 剩饭菜、污染的肉、奶、蛋类食后引起。潜伏期短,一般3h,表现吐、泻,以吐为主,发热不明显。 3.嗜盐菌中毒 由食海产品或用盐腌渍的食物引起,潜伏期8~12h,有腹痛、腹泻伴呕吐...[详细]
并发症
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肉毒杆菌中毒可引起失明,吞咽和呼吸困难,因呼吸麻痹死亡。真菌可引起肝、肾损害,惊厥,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实验室检查
吐物或大便培养可有细菌或真菌。肉毒杆菌中毒时,将可疑食物的浸出液注射给小白鼠或豚鼠,如含肉毒杆菌的外毒素则动物迅速瘫痪而死亡;将食物浸出液加热100℃ 30min后做同样实验,动物不死,以此证明。
其他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提供直接的中毒证据较少。 1.X线检查 部分中毒可通过X线照片辅助诊断或了解中毒后的并发症。 2.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 心电图、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进食不洁食物史,同时进食者先后或同时发病,症状相似。 2.胃肠道症状为主 表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有时伴发热。 3.大便呈稀便 可有黏液、脓血,有腥臭味。 4.严重吐泻 可出现脱水、酸中毒。
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食入大量毒物在6~8h以内者可催吐、洗胃。选用针对肠道菌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吡哌酸、庆大霉素口服、呋喃唑酮(痢特灵)、小檗碱(黄连素)等。 肉毒杆菌可给多价肉毒血清5万U,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连用2~3天。先作皮内试验。要早用,超过48h后效果甚差。婴儿不主张应用。 纠正脱水、酸中毒,吸氧,降温,有条件时应监护,以防病情发展。
预后
中毒发生的年龄、种类、剂量、时间长短、救治是否及时和合理等因素影响病情进展与预后。多数轻、中度中毒小儿在得到及时和合理救治后完全恢复。重症中毒可致死。广州市儿童医院5年住院的中毒病死率为7.97%。并发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的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或其他脏器功能残障。
预防
1.加强卫生宣教,不吃腐烂变质食物。 2.剩菜、剩饭应加热后再食,过期罐头一律扔掉,病死家畜深埋。 3.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生熟食分开制作加工。 4.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要定期培训、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