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新生儿科 
  • 别名: apnea neonatorum apnea of newborn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新生儿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呼吸暂停(apnea)指在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暂停时,若呼吸停止20s以上,或短于20s而伴发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退,或心率过缓(心率少于100次/min),均被认为是病理性呼吸暂停。如果呼吸暂停5~10s以后又出现呼吸,叫周期性呼吸。周期性呼吸是良性的,因呼吸停止时间短,未影响气体交换,在周期性呼吸时心率不慢或稍慢。
呼吸暂停是一种严重现象,是引起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如不及时处理,长时期缺氧可造成脑损害及其他后遗症。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有的新生儿监护病室采用心率监护来检测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心率<100次/min。由于经皮氧分压监护在临床的应用,发现有时呼吸暂停使氧分压降至危险程度却无心率改变,故有人提出应用经皮氧分压监护来检测呼吸暂停。但目前临床上最普遍使用的还是用有呼吸暂停报警的心肺监护仪监护呼吸暂停。[收起]
呼吸暂停(apnea)指在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暂停时,若呼吸停止20s以上,或短于20s而伴发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退,或心率过缓(心率少于100次/min),均被认为是病理性呼吸暂停。如果呼吸暂停5~10s以后又出现呼吸,叫周期性呼吸。周期性呼吸是良性的,因呼吸停止时间短,未影响气体交换,在周期性呼吸时心率不慢或稍慢。
呼吸暂停是一种严重现象,是引起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如不及时处理,长时期缺氧可造成脑损害及其他后遗症。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有的新生儿监护病室采用心率监护来检测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心率<100次/min。由于经皮氧分压监护在临床的...[详细]

病因

1.早产儿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主要是呼吸中枢发育不良所致。一般生后2~18天多见,不伴有其他疾病症状。
2.低氧血症 如肺炎、肺透明膜病、重度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梗阻、贫血、血容量减少等。
3.呼吸中枢受损或功能紊乱 如颅内出血和感染、核黄胆、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钾、严重感染、休克、低血钠等。
4.反射性 咽部分泌物的积聚或插胃管的刺激均可引起。
5.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也可引起。
如继发其他疾病而发作者,大多为足月儿。呼吸暂停发作时,要酌情寻找原因,并予及时抢救、加强观察。如患败血症、颅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均可抑制呼吸中枢,此时呼吸暂停常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收起]
1.早产儿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主要是呼吸中枢发育不良所致。一般生后2~18天多见,不伴有其他疾病症状。
2.低氧血症 如肺炎、肺透明膜病、重度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梗阻、贫血、血容量减少等。
3.呼吸中枢受损或功能紊乱 如颅内出血和感染、核黄胆、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钾、严重感染、休克、低血钠等。
4.反射性 咽部分泌物的积聚或插胃管的刺激均可引起。
5.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也可引起。
如继发其他疾病而发作者,大多为足月儿。呼吸暂停发作时,要酌情寻找原因,并予及时抢救、加强观察。如患败血症、颅内出血、动脉...[详细]

发病机制

许多临床现象与新生儿呼吸暂停有关,其中一些可能就是呼吸暂停的病因。各种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通常发生于新生儿清醒时。呼吸暂停的发作通常是频繁和持续的。足月新生儿往往可找到某种病因,早产儿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却没有明显的病变。已有人提出一些机制用来解释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在中枢神经调控、通气时外周呼吸肌运动以及维持呼吸道通畅以便气体交换相互之间存在一精细的平衡,如果这一平衡被打破则可导致呼吸暂停。
脑干呼吸中枢发育的不成熟是导致呼吸暂停的关键。在中枢及混合性呼吸暂停发作时,呼吸中枢对各呼吸肌的输出减少。呼吸中枢神经元不存在窦房结那样的自律性,通过脊髓网状活动系统的电生理活动,对维持呼吸中枢神经元有节律地释放冲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来自上级(皮质活动)及下级(周围神经感受器、反射弧)的传入冲动,构成了这种神经联系,并且可以是兴奋性或抑制性。许多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分泌物(如内啡肽、前列腺素及腺苷)可抑制呼吸中枢的活动,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不那么重要。呼吸中枢的输出是上述影响因素的综合和平衡。在新生儿会出现有规律的通气时强时弱的周期性变化,呼吸暂停发作即是这一周期中通气最少的时期,这也可能是呼吸调节系统不稳定的表现。通过听觉诱发反应证实了有呼吸暂停的患儿较没有呼吸暂停的对照组的早产儿,其脑干传导时间延长,这提示中枢的成熟延迟,并支持这样的看法:随着大脑逐渐成熟,树突及突触的复杂联系增多,中枢性呼吸驱动的稳定性得到完善。
基本的化学性驱动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相对无效。胎龄33周以下的早产儿,其通气及呼吸肌对二氧化碳增加的敏感性较低,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曲线呈一下行曲线,表明通气对二氧化碳增加的反应变化不大,但随胎龄及生后年龄增加,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增加。在早产儿,缺氧导致短暂的过度通气,继之则是通气不足及有时发生呼吸暂停,另外,缺氧使早产儿对二氧化碳升高的反应性降低。这些现象解释了为什么呼吸暂停一旦出现,并不能很快被缺氧或高碳酸血症的刺激而终止。这也是吸氧以改善临界性低氧血症、或输浓缩红细胞以治疗贫血可减轻呼吸暂停发作的原因。
新生儿期上呼吸道反射的过度活跃也是引起呼吸暂停发作的重要因素。在鼻腔壁、鼻咽、口咽及喉部分布有大量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可对各种化学及机械的刺激做出反应。负压吸引或插入鼻饲管对咽后壁的刺激,常可诱发呼吸暂停及反射性心动过缓。分泌物、液体或胃内容物积聚于喉部可诱发呼吸暂停。随年龄增长及发育完善,中枢对这些高反应性的抑制能力增强。
胸廓呼吸肌(膈肌及肋间肌)与维持气道开放的上呼吸道(咽、喉)肌肉之间的不协调及不同步可导致无效通气。咽部气道由于缺乏内部的硬性支撑物,在颈前屈、下颌骨后移及舌骨受压时易塌陷。吸气时,膈肌收缩产生咽部负压,加剧了气道的关闭。塌陷的气道壁由于黏液的黏着而阻碍了气道的重新开放。解除气道的梗阻需气道扩张肌如颏面肌的收缩或伸颈使气道扩张。在吸气过程,在膈肌收缩之前,上气道呼吸肌提早激动,这对高峰气流通过时减少上气道阻力、促进通气很重要。对高碳酸的刺激,上气道呼吸肌是一曲线反应,初始仅有少许增高,仅在高二氧化碳水平才有明显的增高。相反,膈肌对高碳酸的反应则表现为成比例或近似直线的上升。因此,如上气道呼吸肌对高碳酸血症无反应、反应很小或迟缓,而胸廓肌的反应敏感,是直线上升,这种不协调便可导致上气道的不稳定,出现部分或完全气道阻塞。这就可以诱发在中枢性呼吸暂停后出现气道梗死,亦可解释为什么短暂的呼吸暂停,多是中枢性的,而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则是混合性的。
胸廓及肺的牵张感受器将胸腔扩张及肺膨胀程度的信息,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依此调节呼吸的强度及时间。随肺容量的增加,强的肺牵张反射(Hering-Breuer反射)发生作用,即抑制吸气,延长呼气;但随成熟度增加这种反射作用减弱。相反,当肺容量减少时,呼气时间缩短以维持肺容量,而吸气过程延长。这种增加受阻吸气动作的持续时间的能力,是一种减轻气道闭塞的代偿机制。对呼气末气道闭塞的反应,无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的吸气动作明显长于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提示呼吸反射越成熟,其对阻塞的反应能力越强。
新生儿的呼吸明显地受睡眠的影响,在早产儿快动眼(REM)动态睡眠占优势,并可能与脑发育有关。呼吸暂停更常发生于REM睡眠时,此时的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均明显的不规则。在REM睡眠时除有较强的中枢呼吸调节抑制外,尚有肋间肌运动的抑制。当肋间肌不运动而膈肌收缩,其结果是胸腔变形(矛盾呼吸),导致无效通气并减少肺容量。膈肌运动代偿性增加。可致膈肌疲劳及上气道的阻塞。胸腔变形亦可引发肋间-膈抑制反射,限制膈神经发放冲动,最终的结果是可致呼吸暂停。
总之,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是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新生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稳定,生理信息不能正确传递,因而呼吸节律不整。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有一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呼吸暂停是在产生周期性呼吸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呼吸调节障碍存在于呼吸中枢,中央化学感受器、周围化学感受器和肺脏反射,可能多个因素起作用。呼吸暂停婴儿的呼吸调节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此类婴儿的潮气量小,肺泡通气量低,肺泡的PaCO2高,呼吸时食管内压力变化少,PaCO2升高时通气反应差,表现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其传出冲动弱,与中枢神经系统树突功能不良有关。
新生儿呼吸暂停可由缺氧引起,缺氧可抑制新生儿呼吸中枢的生理功能,并可降低新生儿对CO2的反应。婴儿缺氧愈严重,对CO2反应愈差,这正好和成人对缺氧的反应相反。除缺氧外其他如体温变化、低血糖、酸中毒等均可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暂停。
此外呼吸道分泌物的堆聚和支气管壁黏膜肿胀,增加了呼吸道阻力,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需要增加呼吸功来代偿,新生儿呼吸功的代偿能力很差,当呼吸负荷增加时,不能有效地延长吸气时间,改变食管压力和增加有效弹性进行代偿。这种呼吸反射功能上的不完善,是新生儿有呼吸道疾患时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原因之一。[收起]
许多临床现象与新生儿呼吸暂停有关,其中一些可能就是呼吸暂停的病因。各种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通常发生于新生儿清醒时。呼吸暂停的发作通常是频繁和持续的。足月新生儿往往可找到某种病因,早产儿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却没有明显的病变。已有人提出一些机制用来解释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在中枢神经调控、通气时外周呼吸肌运动以及维持呼吸道通畅以便气体交换相互之间存在一精细的平衡,如果这一平衡被打破则可导致呼吸暂停。
脑干呼吸中枢发育的不成熟是导致呼吸暂停的关键。在中枢及混合性呼吸暂停发作时,呼吸中枢对各呼吸肌的输出减少。呼吸中枢神经元不存在窦房结那样的自律性,通过脊髓网状活动系统的电生理活动,对...[详细]

临床表现

1.原发性呼吸暂停 生后3~5天多见,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不伴其他疾病。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任何细微外界干扰均可影响呼吸调节。早产儿在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喂奶后和咽喉部受到刺激时(导管吸引、插胃管),均易发生呼吸暂停。胃内容物刺激喉部黏膜化学感受器,以及酸性溶液进入食管中段胃食管反流,可反射性地发生呼吸暂停。因此在给早产儿喂奶时必须密切观察,即使未呕吐,少量奶汁反流即可引起呼吸暂停。早产儿若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时也易发生呼吸暂停,在护理早产儿时切忌枕头太高,用面罩吸氧时,面罩下缘应放在颏部,如放在颏下可使气管受压发生呼吸暂停。
2.继发性呼吸暂停 新生儿期有不少病理因素可引起呼吸暂停,常表示病情加重。引起呼吸暂停的病理因素如下:
(1)组织供氧不足:包括任何引起低氧血症的肺部疾患、严重贫血、休克、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低氧血症常见于许多新生儿心肺疾病如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开放和青紫型心脏病。低氧血症对呼吸的抑制作用通常在生后3~4周内最明显,此时如设法将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65~9.31kPa(50~70mmHg),便可减少呼吸暂停发作。
(2)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窒息、脑水肿、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及抽搐等。
(4)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钠及酸中毒等。
(5)环境温度影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婴儿发热或低体温等。
(6)母亲用麻醉止疼药:母亲用过量麻醉止疼药等。
(7)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核黄疸等。
(8)低碳酸血症:PaCO2<4.65kPa(35mmHg)有抑制脑干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临床上低碳酸血症见于机械呼吸的病人或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在某些情况下如肺动脉高压或颅内压增高,呼吸性碱中毒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用来降低血管张力因而可缓解脑水肿。除了这类情况外,碱中毒常为不必要的过度通气的后果,势必影响呼吸中枢的敏感性,因而引起呼吸暂停。此时就需降低机械呼吸的每分通气量,使PaCO2逐步提高。
有呼吸暂停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上述疾病的可能,并作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此类疾病常同时伴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用药物治疗呼吸暂停常无效,需用机械辅助通气。
3.惊厥性呼吸暂停 通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此时呼吸暂停是惊厥的一种表现形式。惊厥性呼吸暂停常同时伴有其他轻微发作型惊厥的表现,或伴有肢体强直性惊厥。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时呼吸暂停往往是惟一症状,直至临终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惊厥性呼吸暂停发作时作脑电图监护,可见有节律性δ波,与新生儿惊厥时所见相同。若面部、四肢或躯干均无抽搐,又无脑电图监护,则很难区分惊厥性与非惊厥性呼吸暂停,有一点可供鉴别,即在惊厥性呼吸暂停时,即使持续时间较长,也不一定引起心搏徐缓。[收起]
1.原发性呼吸暂停 生后3~5天多见,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不伴其他疾病。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任何细微外界干扰均可影响呼吸调节。早产儿在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喂奶后和咽喉部受到刺激时(导管吸引、插胃管),均易发生呼吸暂停。胃内容物刺激喉部黏膜化学感受器,以及酸性溶液进入食管中段胃食管反流,可反射性地发生呼吸暂停。因此在给早产儿喂奶时必须密切观察,即使未呕吐,少量奶汁反流即可引起呼吸暂停。早产儿若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时也易发生呼吸暂停,在护理早产儿时切忌枕头太高,用面罩吸氧时,面罩下缘应放在颏部,如放在颏下可使气管受压发生呼吸暂停。
2.继发性呼吸暂停 新生儿期有不...[详细]

并发症

可致呼吸、循环衰竭,可发生猝死,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及其他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和血液检查 血细胞比容可以识别贫血;疑有败血症者应查血常规、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伴有黄疸者应测血清胆红素浓度;测血糖和血钙等,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性疾病。
2.血气分析 明确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65~9.31kPa(50~70mmHg),便可减少呼吸暂停发作。PaCO2<4.65kPa(35mmHg)为低碳酸血症。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检查
(1)X线检查:胸部X线能发现肺部疾病病变的性质及程度,如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并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帮助。腹部摄片可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头颅CT:有助于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3)超声检查:头颅超声检查可排除脑室内出血。心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心病诊断。
2.多导睡眠描记(polysomnography) 通过监护脑电图和肌肉运动,不但能区别不同类型的呼吸暂停,而且能指出呼吸暂停与睡眠时相的关系,有助于对呼吸暂停病因的诊断。
3.脑电图监护 惊厥性呼吸暂停发作时脑电图可见有节律性δ波。

诊断

出生体重低于1800g的早产儿及体重大于1800g的重症患儿,应监护呼吸率,如呼吸停止超过20s,便可诊断为呼吸暂停。在治疗同时,应尽快寻找病因。对呼吸暂停患儿应查体温、心率和血压,测血气、血糖和血钙等,疑有败血症者应查血常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伴有黄疸者应测血清胆红素浓度。
反复发作呼吸暂停用药物治疗无效,需用呼吸器治疗时,应作血气及摄胸片,明确有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肺部病变的性质及程度,这是调节呼吸器参数必不可少的依据。
诊断颅内出血需依靠产科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脑电图、脑CT及脑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注意呼吸状况,有条件者可使用监护仪。呼吸暂停发作时应给弹足底托背等刺激,或用面罩接呼吸囊作加压呼吸,咽喉部有分泌物者应将其吸净。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继发性呼吸暂停应及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1.呼吸暂停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当监测仪报警时,应注意首先观察患儿而不是去看监测仪。若患儿有发绀或苍白,应立即给予刺激。反之,患儿四肢正在活动、面红及外周组织灌注充足,表明其情况不严重,那么在给予强刺激之前应进行仔细的检查。警报出现时,对患儿的表现,包括心率、发绀或苍白的出现以及需要刺激的方式及时间等作一记录。在危重患儿的床边应放置皮囊与面罩,以便在呼吸暂停发生时,进行紧急复苏。对呼吸暂停的紧急处理是恢复足够的通气,增加传入冲动,发作时给予患儿托背、弹足底或给予其他的触觉刺激,用摇动、轻拍打患儿的方式,对80%~90%的病儿有效,常能缓解呼吸暂停的发作,但是其缺点是需要专人守护。将患儿置于振动水床,可以通过增加前庭的位觉刺激而增加呼吸中枢的传感神经冲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鼻咽有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反流时,应轻轻吸引。在刺激无效的患儿,应给予面罩、皮囊加压通气,并采取以下措施:
(1)吸氧:氧浓度(FiO2)应与患儿正在使用的一致。
(2)调整氧浓度:若呼吸暂停发作持续严重,可将FiO2提高,但尽可能快降回原来水平。应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或用脉搏氧饱和监测仪有利于FiO2的调整。
(3)防气道阻塞:面罩垂直置于患儿面部,头应轻度后仰,避免下颌承受向后的过度压力而造成气道阻塞。用一手指在下颌支后方轻推向上,使下颌骨前移。
(4)通气频率:用气囊加压通气时,肺扩张程度仅限于胸部抬起,应与患儿的生理性呼吸频率一致,直到恢复正常的呼吸及心率为止。
(5)避免寒冷刺激:通气时应避免寒冷刺激。
2.对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的继续治疗 呼吸暂停反复、持续发作(即每小时发作2~3次),伴有发绀及心动过缓,并需要频繁面罩气囊加压通气时,应给予药物治疗,以免增加继发性损害及危及生命。
(1)确定及治疗原发病因:患儿首次发作呼吸暂停时,应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潜在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一旦病因确定,应进行相应的治疗。低氧血症常见于许多新生儿心肺疾病如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开放和青紫型心脏病。如纠正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减低颅内高压等。应特别警惕胎龄34周以上的新生儿呼吸暂停发作的诱因。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详尽的查询病史及体格检查,可排除大多数诱发因素,而仅需进行少量诊断性检查。然而,当患儿情况不好,应在培养结果未知之前给予广谱抗生素。
(2)治疗及预防低氧血症:应积极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炎及心衰。输血使红细胞容积维持在40%以上,亦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若缺氧是造成呼吸中枢功能减退、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这一循环的原因,应增加FiO2,以减少呼吸暂停发生的频率及严重性。一些新生儿在PaO2为6.67~8kPa(50~60mmHg)这一正常范围会出现呼吸暂停,而PaO2达9.32~10.66kPa(70~80mmHg)时便不会出现。因此提高FiO2为0.25~0.30,使PaO2达9.32~10.66kPa(70~80mmHg),可以有效地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在呼吸暂停发作开始时有充足氧供的患儿较氧供不足的患儿,其血氧不会急剧下降,因而较少发生心动过缓。极少需要持续高浓度供氧,一旦临床指征消失,应立即停止供氧。脉搏氧饱和度在90%左右,以防高氧血症。应避免以动脉穿刺时所测PaO2为据,因在穿刺过程中患儿的PaO2会降低。建议使用经皮血氧分压监测或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以维持充足的氧合。
(3)控制温度及湿度:降低环境温度至中性温度的低限(即维持体表温度在36℃,而非通常的36.5℃),已能提供足够的温度刺激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同样地,保持患儿周围的湿度在50%~60%,可容许较低的外界温度,也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但这些测量数据尚未进行随机选择临床试验。应仔细监测患儿复温过程,患儿的体温上升每30分钟不应超过1℃。
在小早产儿身体周围放置一隔热罩,可防止体温波动,减少辐射热丢失,并可防止呼吸暂停发作。
(4)避免触发反射:负压抽吸及置胃管时应小心。颈部过度屈曲,面罩下缘的压力及颏下受压,均会阻塞气道,引起呼吸暂停,应注意避免。避免对面部的寒冷及其他皮肤刺激。气囊加压通气时,应避免含氧量过高或使肺的过度扩张。
患儿俯卧位可能会有益。要确保双侧鼻腔通畅。若用奶瓶喂养可致呼吸暂停,应停止使用,改用鼻饲或必要时甚至可用胃肠道外营养。
(5)增加传入冲动:降低环境温度为一方法,间断给予敲、摇动、轻轻拍打躯干及四肢的刺激,也是可能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处理过度可致医源性感染。使用振荡水垫可以增加前庭定位感受的冲动,以减轻呼吸暂停,但不能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不规则刺激较规则刺激对呼吸暂停的影响似乎更大。毫无疑问,大多数患儿在室内常受到光、声、触摸过度刺激。额外经常的本体感受刺激可能并非完全有益。
(6)辅助通气:
①持续气道正压(CPAP):在大多数早产儿,CPAP可明显地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CPAP减少呼吸暂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减少肋间-膈神经抑制反射以维持胸壁稳定性;增加功能残气量以稳定PaO2及增加肺顺应性,使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及其对呼吸中枢的抑制反射(H-B反射)减轻。CPAP在呼吸周期中维持上气道内的正压使上气道通畅。但CPAP仅能减少混合及阻塞性呼吸暂停,对中枢性呼吸暂停作用甚微或者无效。建议使用0.294~0.49kPa(3~5cmH2O)的低扩张压力,常用的途径是鼻塞、鼻咽管及气管内插管。鼻塞若使用不当可致创伤;另外,使用鼻塞尚存在吸入的危险及胃内胀气,造成患儿喂养困难。相反,气管内插管则更加安全,但仅用于严重的呼吸暂停及估计需较长时间的呼吸支持时。
②通气支持: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的呼吸暂停应考虑通气支持。一些营养状况差、有呼吸暂停发作的极低体重儿,在辅助通气时期,他们的营养摄取可达最高量,而用于呼吸的能量消耗最少。由于这些患儿的肺相对正常及顺应性良好。用0.98~1.47kPa(10~15cmH2O)的低膨胀压,小于0.25或室内空气的FiO2,0.196~0.392kPa(2~4cmH2O)的呼气末正压,及10~20次/min频率,1∶3的生理性吸呼比,通常便可以获得正常的血气。应尽可能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应间隙拔管代之以用鼻塞进行CPAP,否则可能出现继发感染、分泌物积聚、氧需求增加[收起]
注意呼吸状况,有条件者可使用监护仪。呼吸暂停发作时应给弹足底托背等刺激,或用面罩接呼吸囊作加压呼吸,咽喉部有分泌物者应将其吸净。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继发性呼吸暂停应及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1.呼吸暂停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当监测仪报警时,应注意首先观察患儿而不是去看监测仪。若患儿有发绀或苍白,应立即给予刺激。反之,患儿四肢正在活动、面红及外周组织灌注充足,表明其情况不严重,那么在给予强刺激之前应进行仔细的检查。警报出现时,对患儿的表现,包括心率、发绀或苍白的出现以及需要刺激的方式及时间等作一记录。在危重患儿的床边应放置皮囊与面罩,以便在呼吸暂停发生时,进行紧急...[详细]

预后

呼吸暂停常常是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临床症状,出现呼吸暂停者预后较差,继发性呼吸暂停患儿病死率较高,易发生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的损害。

预防

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常同时存在不利的围生期因素,后者本身与死亡率及患病率的增加有关。在单纯性梗阻性呼吸暂停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然而,这些患儿可能是因脑室内出血而导致呼吸暂停,而不是因不成熟引致呼吸暂停。
1.孕妇保健 孕妇要做好产前保健,临产前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早产。应到医院生产,生产后密切观察小儿情况。如有呼吸暂停出现,应及时抢救,使用呼吸兴奋剂,吸入高浓度的氧,治疗原发病。快速纠正呼吸暂停,避免脑组织长时间缺氧,减少对小儿智力的影响。
2.加强护理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任何细微外界干扰均可影响呼吸调节。应预防体温过高或过低,喂奶时必须密切观察,护理新生儿避免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切忌枕头太高。
3.给予触觉刺激 呼吸暂停发作时需要专人守护,给予患儿托背、弹足底或给予其他的触觉刺激,常能缓解呼吸暂停的发作。
4.积极纠正低氧血症 用面罩吸氧时,面罩下缘应放在颏部,如放在颏下可使气管受压发生呼吸暂停;将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65~9.31kPa(50~70mmHg),便可减少呼吸暂停发作;避免机械呼吸的过度通气,因碱中毒常为不必要的过度通气的后果,将影响呼吸中枢的敏感性,因而引起呼吸暂停。此时应降低机械呼吸的每分通气量,使PaCO2逐步提高。临床上低碳酸血症见于机械呼吸的病人或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等。
5.积极防治各种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患败血症、颅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时,均可抑制呼吸中枢,发生呼吸暂停,用药物治疗呼吸暂停常无效,需用机械辅助通气。[收起]
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常同时存在不利的围生期因素,后者本身与死亡率及患病率的增加有关。在单纯性梗阻性呼吸暂停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然而,这些患儿可能是因脑室内出血而导致呼吸暂停,而不是因不成熟引致呼吸暂停。
1.孕妇保健 孕妇要做好产前保健,临产前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早产。应到医院生产,生产后密切观察小儿情况。如有呼吸暂停出现,应及时抢救,使用呼吸兴奋剂,吸入高浓度的氧,治疗原发病。快速纠正呼吸暂停,避免脑组织长时间缺氧,减少对小儿智力的影响。
2.加强护理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任何细微外界干扰均可影响呼吸调节。应预防体温过高或过低,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