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尿布皮炎是婴儿臀部受尿液、粪便以及不洁潮尿布刺激、磨擦后,引起皮肤发红, 重者可出现皮肤糜烂及表皮剥脱,为婴儿肛门周围及臀部等尿布遮盖部位发生的接触性皮炎,甚至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病因
1.尿布质地及更换不及时 粗糙的尿布或用橡胶布、油布、塑料,使局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或浸渍状态,加之更换不及时造成。橡胶或塑料有时可成为刺激因素,诱发本病。 2.尿布洗涤不净 残留尿渍及粪便易被腐物寄生菌分解而产生氨类物质,刺激皮肤引起本病。尿布上的染料、残存的肥皂也可成为刺激因素,诱发本病。 3.病原菌感染。
发病机制
1.原发性刺激性尿布皮炎 (1)表皮的浸渍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①水化作用:大小便的沾染,不透气的尿布、衣着等使得局部皮温升高和出汗增加,造成皮肤处于持续的潮湿环境中,促成皮肤水化作用的发生,最终导致表皮的浸渍。 ②摩擦作用:粗糙的尿布与皮肤的摩擦或者皮肤与皮肤之间的相互摩擦,使得浸渍的表皮受到进一步损伤,最后导致表皮的屏障功能降低和细菌滋生环境的形成。临床上发现在患儿外阴的突出部位、臀部和腰围等摩擦区域易患本病。 (2)一系列刺激物的继发效应: ①粪便:长时期沾染大便是新生儿皮肤最易患有本病的因素。粪便中的蛋白酶和...[详细]
临床表现
发生于乳婴儿,皮损常局限于接触尿布的部位,如臀部凸隆部、外阴部、下腹和股内侧等部,其范围与尿布遮盖部位相当。皮损初发为轻度潮红、肿胀,病程中可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等。有继发感染者可出现脓疱及浅溃疡。 1.原发性刺激性尿布皮炎 (1)本病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皮肤损害。 (2)最明显的损害部位是在尿布接触的区域,如臀部的隆起部分、大腿的内侧、阴囊、阴阜或大阴唇等处。 (3)不接触尿布的皱褶部位的皮肤通常正常,因此,在女婴的外阴常看到受累的皮损与正常的皱褶皮肤相间,呈“W”型。 (4)基本损害为光滑发亮的融合性的红斑,有时像烫伤样;此外...[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尿路感染,甚至并发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
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发尿路感染,尿检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单纯尿布皮炎不需做辅助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确诊。1~4个月应用尿布的婴幼儿,在尿布区域出现特征性皮疹可以初步考虑尿布皮炎,用5% KOH溶液溶解圈状鳞屑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假菌丝、菌丝或卵圆形芽孢者,可进一步确诊为念珠菌性尿布皮炎。若大量假菌丝存在,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诊断价值。
治疗
1.温水清洗臀部,勤撒扑粉,换洗尿布时应涤净肥皂,尿布以白色细软者为宜。 2.局部治疗 红斑性损害可勤扑粉剂,如硼酸滑石粉、氧化锌扑粉或中药松花粉外扑,涂布炉甘石洗剂,糜烂时可用10%碱式没食子酸铋氧化锌油膏(代马妥氧化锌)油膏或紫草地榆油膏外用。渗液多时可用2%硼酸水或复方硫锌酸铜溶液、马齿苋煎水湿敷。渗液停止后再涂油膏。有细菌感染时可于上药中加入抗菌药如0.1%依沙吖啶(利凡诺)或10%黄柏粉。 3.有念珠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治疗 (1)皮损处用微温水清洗,切勿用碱性肥皂或温度偏高之水清洗或摩擦。 (2)若皮肤仅干红、脱屑,用单纯扑粉或氧化锌软...[详细]
预后
给予及时处理预后良好。尿布皮炎是一种自限性皮肤病,小儿能自控大小便并不用尿布后,皮疹自然会消失。
预防
1.尿布的质地要求 白色细而柔软的棉布、吸湿性好。国外学者主张使用含有丙烯酸凝胶材料(AGM)的一次性尿布,因为此种尿布的吸湿性能佳,而且对皮肤无刺激性。禁用含苯胺类染料染色的布料作为尿布。 2.尿布的洗涤要求 不主张用消毒剂泡洗,可用清水洗净残皂,必要时煮沸消毒。 3.尿布的使用要求 要勤换尿布,避免潮湿的尿布长期接触皮肤;更换尿布时可应用无刺激的爽身粉,使皮肤干燥;不能采用橡胶或塑料垫于婴儿身下,或包于尿布外。 4.尿布的收藏要求 禁用含萘或樟脑的防蛀球来收藏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