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临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伴有的、以广泛血管内凝血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中间发病环节或并发症。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其临床特点多变,实验室诊断方法也不统一,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的治疗方案,常规的一些治疗方法如肝素的使用,都未经过严密的科研论证。以前称之为消耗性凝血,实际上DIC过程中消耗的成分并不多见,在...[详细]
病因
产科DIC多发生于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 1.感染性流产 在非法堕胎和妊娠中期宫腔内注射药物时,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发生绒毛膜炎、羊膜炎以致败血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凝血活酶。 2.过期流产胎死宫内 Pritchard(1959)报道,胎死宫内4周以上约有25%的孕妇发生低纤维蛋原血症,在4周以前娩出者几乎未见有凝血病。其发生低蛋白原血症是因为死胎的存留,释放组织凝血酶而引发DIC。 3.胎盘早期剥离 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我国的发生率0.46%~2.1%,美国南部报道发生率0.46%~1.3%...[详细]
发病机制
上述因素引起DIC通常是通过以下途径。 1.首先是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经,如手术中的严重创伤、胎盘早剥、胎死宫内等,这些情况下均有大量组织因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TTP)释放入血,与血浆中的Ca2 。和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此时凝血系统的激活主要是通过TTP介导的。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一样,当受到致病因子或介质刺激后,在细胞表面有TTP表达。 2.其次是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如感染性流产时细菌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膜下胶原暴露,凝血因子...[详细]
临床表现
1.出血 产科DIC以子宫出血最常见,而且常误认为是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后出血,延误抢救时间。子宫出血的特征是阴道持续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无血凝块。严重可伴有皮肤出血斑、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以及注射针眼和手术切口出血、渗血。 2.循环障碍 由于微循环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量急剧减少,加之失血,使循环发生障碍,血压下降,发生休克,而大量血小板的破坏,组胺和5- 色胺的释放,使微血管收缩,加重缺氧,严重影响主要脏器心、肝、肾和肾上腺功能;心肌收缩受抑制,心功能下降;肾因肾皮质血管栓塞、缺血、缺氧,可以发生坏死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则因肺毛细血管广泛栓塞、出血而发生承认呼吸...[详细]
并发症
1.休克 急性DIC能导致休克,休克的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网的通路,组织灌流量停止,组织细胞坏死可导致休克。也可出现微循环和体循环分流现象。虽然微循环被血凝块所阻,血液可不经毛细血管经动静脉短路回归静脉,临床表现可有正常的动脉压。实际已有组织细胞灌流量不足,所以休克的程度表现虽有不同,如不及时抢救改善组织细胞的灌流量,疏通微循环,再加上不同程度的继发纤溶出血,最终可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不可逆性休克。故DIC发生休克不一定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休克发生迅速,有休克出现早,且不易恢复的特点。 2.脏器栓塞 微血栓可累及1个脏器或多个脏器,微血栓形成的症状,...[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至<100×109/L,病情加重随之下降可达50×109/L。血小板下降示血凝因子消耗的简便方法,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血小板计数少,不能除外DIC。 2.血纤维蛋白原测定 DIC的过程,是血浆维蛋白原经内外促凝物质的作用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液不断发生凝固,同时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因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加而被溶解,故DIC主要显示为血纤维蛋白原过少症(hypofibrinogenimia),一般低于1.6g/L;重症可低于1g/L。 3.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初筛试验,由于Ⅰ、Ⅱ、Ⅴ、Ⅶ、Ⅹ因子消耗,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纤维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从纤维蛋白原释放出来,可作为凝血亢进的早期指标。放免法测定,正常人FDA含量<9g/L,DIC早期升高达10~100倍,FPB<2,DIC增高。FPB β15~42,41~42肽段是纤溶亢进灵敏指标。 2.D-二聚体是胶联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物,它既可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又可表现纤溶酶的活化,故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指标之一。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明显降低。Bick等研究显示D-二聚体试验敏感性94%,特异性80%,在诊断预测DIC时阳性预测值100%。 3.抗凝血酶-Ⅲ(AT-Ⅲ)是机体...[详细]
诊断
传统的DIC主要诊断标准如下(表2):。
治疗
治疗原则应该标本兼顾,因果并治。 1.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例如积极有效的控制感染,尽早娩出胎儿、胎盘和清除子宫内容物,抗休克,甚至切除子宫。产科胎盘早剥、胎死宫内、感染性流产、出血性休克等易诱发DIC,故在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基础上,须加深对易发病的认识。与此同时应注意防治酸中毒,改善缺氧。预防溶血。 2.改善微循环 改善微循环的灌流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首先应补充血容量,保持微循环血流通畅。适当补充复方乳酸钠液、全血和葡萄糖(右旋糖酐液),增加血容量可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高凝状态、促使凝聚的血小...[详细]
预后
据资料统计,DIC治愈率50%~80%,好转率20%~30%,病死率20%~40%。
预防
产科DIC应以预防为主,应提高高危妊娠、分娩的认识和处理,防止DIC的发生。产科DIC的特点是发病急,一旦发生DIC应积极结束分娩,去除子宫内容物,阻断外源性凝血物质,病情可迅速好转,自然缓解。必要时不失时机的使用抗凝剂防止DIC的发展。